作为1978年出生,与安神父同村的我,又曾经修过道,安神父葬礼时,正在读书的我未能参加葬礼,今借20周年纪念,写些跟神父有关的事,以示缅怀。
通过这几个月的服务,我感受很深,特别是看到他们通过我的聆听、鼓励与支持,从痛苦中走出来的时候。
心中的悬念不由而生,正好一位堂务秘书长阿姨要说话打断了我的思路,她要求我们进入圣殿时要遵守纪律并布置了堂内有关纪律情况,然后就为我们举行感恩圣祭,与我们一同参与感恩祭的还有一位修士、堂口热心教友及圣佳兰修会的七位修女
今年我选用《宗徒大事录》中的这句话:“施比受更有福”(宗廿35),做为四旬期默想的方向。它不仅仅是一句道德劝说,或一个外在的命令。
然而,在目睹师傅死亡的事件后,尽管有人宣报耶稣已经复活,伯多禄还是愿意重操旧业,说我去打鱼。其他门徒回应道:我们也同你一起去(若廿一3)。
数天前,我听到一名意大利寡妇GemmaCalabresi的故事。几十年前,她担任警察的丈夫,突然被恐怖分子杀害,遗下年仅25岁、三度怀孕的她及孩子。
8月24日,你给侄子打电话:明达,你来堂区接我回家吧!我身体不舒服。前一天,你还去参加新神父的家庆,当时你难受得晕倒了,但当你回到家中时,只是说:我只是感冒了,没休息好。
在我纳闷之间,多默修女告诉我,是本堂李全柱神父安排送给我的。早饭后回到宿舍,看着这丰盛的中秋礼物,我思绪万千,对家人思念亦油然而生。此时此刻,老伴和孩子们在干什么?
这条问题时,我们心中的某一处也回应着“我是谁?”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每个选择,都反映着推动我们个人身份认同,以及令我们觉得有价值的原则。这些原则都是我们存有的核心,特别处于深层心理层面的核心。
教宗首先谈到大圣若瑟对他的影响,说:“我从不隐瞒我与大圣若瑟有一种共鸣的感觉,相信这是来自我的童年和我所受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