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的观念中,默西亚的出现将如达味圣王一般,从奴役他们者的手中拯救他们。只是,那位默西亚在哪里呢?他们带着希望,也带着重重疑问来到约旦河,聆听若翰的教诲。
可是,也有人认为他是个好人(若6:12),是个义人(路23:47),瞎子们(玛9:27;20:30-31)、客纳罕妇人(玛15:22)和有些群众则称他为达味之子(玛12:23;20:9)。
他们不仅在道德方面如此,在人情世故上也一样,这样盐就失了味。我们看到有些基督徒团体,甚至有些基督徒自称是基督徒,却无法也不懂得为耶稣基督作见证。
4.手捧麦穗的贤惠儿媳卢德故事发生在公元前1150年左右达味圣王祖先的家乡,摩阿布人(今约旦人)卢德嫁给了一个以色列人。她的丈夫死后,婆婆不想连累她,要卢德回自己的家乡。
传统上,内修者有几种方法用来克服这种心境,其中的第一种就是让眼泪流出来:如果遭遇到了使人心烦气躁的魔鬼,那么就可以用眼泪使我们内心一分为二:一边安慰,另一边受安慰,同时在内心撤下希望的种子,和达味王一同念这个咒语
门徒们斥责这名瞎子,因为他向上主大喊:「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罷!」。
玛利亚,纳匝肋人;父亲若亚敬(Joachiom),母亲亚纳(Anna);生长在黑落德为犹太国王的时候;当时已与达味的后裔若瑟订了婚。
昔日达味圣王在犯罪得罪天主之后,常在极度忏悔中啼哭流泪,信赖主的仁慈:我已哭泣疲惫,每天夜里,常以眼泪浸湿我的床铺,常以鼻涕流透我的被褥。(咏6:7)其悔罪的真诚与实践,足以感动天主。
马国建教友买来湿巾,她们不怕脏不怕累,忍受着刺鼻的屎尿味,为病人擦屎擦尿,擦拭身体,更换衣服,诵经,照顾其身体和灵魂的同时,给她的儿女们打电话。
然而,他听说纳匝肋的耶稣来了,就喊叫说:耶稣,达味之子,可怜我吧!他不在乎别人的斥责,不在乎别人对他的态度如何,他心里只想着,只要耶稣听见我的呼声,他就一定会来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