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听听德兰修女的说话,这位献身于贫穷和我们社会最受鄙视的人群中,她的英雄式的圣善,已经成为现代传奇的修女,她曾经这样说:我们在宁静的祈祷中收获得越多,我们在积极生活中可以施予的也越多。
这是一种无限的爱,基于天主绝对无偿施予的恩赐,先我们而在,在生命的道路上支持我们,召唤我们。
让我们不单满足于金钱上的施予,金钱是不足够的,金钱是可以赚取得来的,他们需要的是你的爱心。所以,要将爱传扬开去:首先从你的家庭开始,爱你的儿女、你的妻子或丈夫、你的邻舍。
天主把他无限的美善,通过这万物施予我们,使我们能时时处处得享天主的美善。后来,又有一位出身名门的女士,接替了玛利亚·德肋撒修女的工作,这位女士的名字已被我们遗忘。
这种将天主的恩宠“画地为牢”的做法,不仅是误会主耶稣带给所有人的救恩,更是将基督徒团体和其他人分开而保持距离,同时,也无法欣赏天主在其他人身上所施予的救恩。这种观点总结就是:教会之外无救恩。
(圣咏释义,第102章,第5节;拉丁教父,第36册,第1319-1320段)这一切都是天主施予恩宠的珍贵工具,帮助病患使自己更切合基督的圣死与复活。谈论这两件圣事,我想强调圣体圣事的重要性。
教会不再以一个施予者、富有者的身份和心态来看待穷人,而是甘愿选择站在贫穷人的那边,与他们为伍,从他们身上及际遇中重新诠释圣经的教导及作为耶稣基督门徒的呼召的内容。
可惜的是,常有诱惑使我们不冷不热,令圣神窒息,拒绝投资那些为了我们自己和他人而施予我们的塔冷通(参阅玛25:25以下)。
我们浸润在静谧的约旦河里,接受神父施予的洗礼,再次宣发领洗誓愿,弃绝罪恶,做全新的基督子民。我们手拉着手,高唱主的赞美诗,美妙的音符随约旦河静静流淌,或缥缈在茂密的林梢伴风轻吟浅唱。
即建立在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之经济原则的现代文化潮流,已经把正义的概念从它的超性根源切断了,使它脱离了仁爱与团结关怀:‘人的社会’不是单靠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而成立的,更重要及优先的条件是无条件的施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