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关于教友及家庭「在中国的天主教会于近代历史最艰难的时期,教友们不论个人或家庭,或作为神修和使徒运动的成员,均对福音表现出完全的忠诚,甚至为基督付出苦难的代价。
教宗进一步解释说:耶稣正在朝向他的苦难、死亡与复活,他完全知道这一命运。祂愿意与自己的门徒们一起享用这次同以往完全不同的晚餐,因为这是祂的晚餐,祂要在这个时刻作出全新的奉献,就是奉献自己。
因为我们总不能明白天主计划的深远,他往往会在我们蒙受奇恩异典之前,先给我们一些苦难,正像圣女大德肋撒由亲身体验所总结的名言哪里有痛苦和十字架,那里便有天主的恩赐与照顾。
人们都知道耶稣是慈善的牧人、罪人的救世主、苦难者的安慰。我们的印象中,他是仁爱、良善、温柔、忍耐的。可是从上面耶稣的一段比喻中,觉得他怎么也会讲出这样严格的话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1994年6月25日,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接见来访的古巴主教时,第一次公开谴责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制裁,指出任何企图惩罚古巴政府的措施都会加重古巴人民的苦难。
他在公开接见活动中为聚集在圣伯多禄广场上来自世界各国的朝圣信友们讲授的要理以耶稣的复活为主题,他特别提到基督在门徒们身上施展的转化作为,使这个团体在经历了祂的苦难忧伤日子后,获得信德的喜乐。
他说:天使问候玛利亚的话是对极大喜乐作出的邀请,宣告了人间面对生命的有限、苦难、死亡、恶行及灾难黑暗的结束,因为尘世的黑暗似乎遮住了天主仁慈的光芒。这句问候语是福音喜讯的开端。
这类十字架,使信友回想吾主的救世苦难,即使在礼仪庆典外,亦宜留在祭台近处。
我心中满是喜悦,2000年前,基督已经替我承受了所有的苦难。他还说:这不仅仅是种徒步旅行,还是背着十字架旅行,我能感受到它的重量,人们对他的爱,以及责难。90年代,有人问阿瑟:这段旅途会在何时结束?
我们有点儿像圣伯多禄,一听耶稣谈苦难、死亡与复活、自我奉献和爱众人,他就拉耶稣到一边,开始谏责祂。(见谷8:32) 耶稣却斥责伯多禄所体会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