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警醒」,小心别陷入诱惑,以防培养出阻挠创意、才华及应对能力的情愫和态度。
(七38-39)此外,谈到「向穷人伸手施惠」,教宗也提及截然相反的态度,也就是:袖手旁观,对贫穷无动于衷,反而经常成为同谋。冷漠和冷嘲热讽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信函最后谈到公教医护人员应有的态度,要求各地教会采取明确的立场,天主教医疗机构作出自己的见证。信函指出,通过安乐死的法律实际上激起在良心异议上的“严重而确切的反对义务”。
耶稣无法忍受不冷不热的态度。教宗表示,「看得出来,天主轻视不冷不热的人」。为此,我们必须从睡梦中苏醒,在祈祷中保持醒寤,因为「祈祷等同于点亮黑夜」,与上主协调一致。「祈祷是让天主来亲近我们。
教宗说,面对这些差异,我们会有两种态度:将自己封闭在一种维护自身认同的生硬的心态中,或是敞开心怀,与他人相遇,共同培养一种具有兄弟友爱社会的梦想。
周守仁主教表示,利玛窦的第一本以中文写成的书籍《交友论》,鼓励人坦诚而平等交往,重视人际相待,而非只看对方身份,至今仍是传教时候的应有态度。
在这一大群圣人中,不仅是那些正式受到教会承认的,也包括任何时代和任何民族的人,他们曾经努力设法以爱心和忠贞的态度实践天主的圣意。
为此,做为一位母亲不仅要给子女爱,还应该学会给子女幸福,因为母亲的这两种态度将对子女的整个人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儿女的爱主要表现为孝爱。在孩提时期,我们爱父母也许是出于对他们的需要。
聪敏之恩教导人类以神圣态度取用受造物。比起天主,受造物固然是虚无,但却是天主的倒影,又能在正确取用的条件下,导引心灵归向天主。静观细察受造万物,发现其中的天主迹象,因而举心向上,投奔天主。
因此,苦修者应该开始并继续以一种对感情、气质和个性抱有崇敬的态度,去自我圣化。这些也是人格的升华,因为一个天主所爱的圣人,是一个人格完全得到发展的人。这个“人”便是天主所创造的,相似他的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