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祂爱我们的方式、祂成为我们近人的方式,就跟那位善心的撒玛黎雅人,成为被丢弃在路边、半死不活者的近人一样(參路十25以下)。
对于外邦人,包括撒玛黎雅人、希腊人等。
真福保禄六世在梵二大公会议闭幕时也说:「我们愿意指出本届大公会议的主要宗教特色,就是仁爱……慈善撒玛黎雅人的古老故事,正是大公会议的灵修模式……二位教宗都提到了仁爱与慈悲
尽管如此,《通谕》以一个光辉的典范来对这众多的阴影作出回应,那就是第二章提到的慈善的撒玛黎雅人。这第二章的标题是“街道上的外乡人”。
我们若像慈善的撒玛黎雅人那样当众人的近人(参阅路10:25-37),我们便明白基督徒圣召的“核心”就是倣效耶稣基督,因为祂来是服事人,而不是为被服事。
每一部福音都有提到,是阿黎玛特雅人若瑟为耶稣这样做了,但福音彼此间有细节差异。马尔谷福音形容若瑟是一位显贵的议员,也是期待天国的人(谷15:43)。
当时他想起了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故事,于是开始了对这位妇女的帮助,经常买些食物、饮料给她。渐渐地,这位流浪街头的妇女便和解玉东由陌生变为了熟悉。
「但有一个撒玛黎雅人,路过他那里,一看见就动了怜悯的心,遂上前,在他的伤处注上油与酒,包扎好了,又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把他带到客店里,小心照料他」(路十33-34)。
1.二○一三年二月十一日将在德国举办隆重盛大的世界病患日,会以福音中具指标性的善心撒玛黎雅人(参阅路十29-37)为焦点,筹备工作今年开始。
第十三处在此,耶稣圣尸从十字架上卸下阿里玛特雅人若瑟,也是耶稣的门徒,不过因为对犹太人有所顾忌,而向来保守秘密,他向比拉多要求耶稣的遗体,比拉多准了他,他把耶稣的遗体领去了(若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