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生产的时候,感到忧苦……既生了孩子,因了喜乐再不记忆那苦楚……”(若16:21)可见小孩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以及给家庭带来的喜乐。
父母还为他们家请来一位守贞姑娘在家里教教理、读经、唱歌,他开始知道天主教的道理,懂得恭敬天主。长大后,他就在董家渡公教进行会办的进行小学读书,当时校长是陆伯鸿先生。
我们今天尽管那样专心修饰墓碑,那样细心地擦拭墓碑上的尘土,但离去的父母全然不知,事后的加倍用心不能取代生前的孝敬。
陈浩杰的父母是1929年年馑时由岐山枣林逃难到桂林落户的。当时,关莲壳的婆婆经常接触教友,受他们感染加入了教会,她是这个家庭中唯一的教友。
患难中找到心灵的港湾据黄衍菊德兰姊妹介绍,她7岁那年,父母在一个月内相继离她而去,从此她与13岁的哥哥被刚出嫁的姐姐黄衍芙接到家中,一家人相依为命。
你可曾想过,当你和父母享受家庭欢乐时,他们却被狠心的父母搁置在黑暗的角落;你可曾想过,当你拥有健康的体魄时,他们却注定终生的不完美;你可曾想过,当你为没有更多的财富而苦恼时,他们却只能等着好心人的救济;
现在很多信徒的家庭里不是丈夫不信就是妻子不信,不是儿女不信就是父母不信,那么怎样把信仰带给身边的亲人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自己。我们自己力量的有限,只有求靠上主的能力。
小世橦出生后4个月大时就被发现患有先心病,当时他的父母就来到省会几家大医院想给孩子治病,但一听说需要医疗费4万多元,这对一个年收入只有约3000元的农村家庭来说不啻为天文数字,无奈之下小世橦的父母不得不又带着孩子返回了新乐老家
真正让我萌生想要修道的念头,是在一个晚上,那时候都点煤油灯,我点着灯看《默想全书》,书中有一段默想圣经的一个场景,就是耶稣十二岁讲道,离开自己的父母和家乡,这一段深深的打动了我。
对于那些医治无效的婴儿,母亲更是千方百计地和孩子家人商量,讲道理,征得同意后,给濒临死亡的婴儿代洗。在1960年三年经济困难的岁月里,全国人们都忍受着饥饿的威胁,粮食很是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