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禄说的非常清楚:黑夜深了,白日已近,所以我们该脱去黑暗的行为,佩戴光明的武器;行动要端庄,好像在白天一样,不可狂宴豪饮,不可淫乱放荡,不可争斗嫉妒;但该穿上主耶稣基督……(
主日弥撒结束后,神父、修女们要分别下到各自的点上,对教友进行全天培训,这是礼仪后的牧灵跟踪服务,从而使福音的精神、圣体的力量转化为信仰的具体行动。
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却变得要鼓励信友经常地作出身体上的行动:游行、站立、歌咏、答唱、拍掌等等。就像要让指导和领导礼仪的人感到他们必须时刻抓紧团体的肩膊,并把他们摇晃至清醒地参与。
教宗说:“天主使用一个可怜人,通过这个人来临在人类间并为人类的益处行动。天主将自己托付给人,即使他知道我们的软弱,他仍然认为人能够代替他行动和临在。
这进程有赖于接纳、陪伴和聆听的行动来加以巩固。教宗方济各称,接纳他人等同于亲近关怀、向对话敞开、耐心友善,而不予以谴责。
转变我们心灵的是圣神,而不是我们的行为;圣神在我们内行动,改变我们的心!是祂引领教会,我们则应顺从祂何时何地随意施展的行动”。教宗解释道,基督徒团体的生活“在圣神内得以重生”。
藉着人生观与行动,让我知道我的生命具有最基本的善。”这位父亲接着补充:如果儿子透过所看到的而有关这呼求感到放心,教育的真正目标便已达成,即使爸爸自己并不是完美、偶尔犯错,对孩子其实没有太大的影响。
教会的礼仪帮助我们领悟,圣神的行动是在生命中的此时此地:下次您领圣体时,尝试感受及相信祂内在的行动。然后,圣神也许会提醒你本主日福音的最后说话:“你们心里不要烦乱,也不要胆怯。”
在回答有关具体的慈悲行动时,教宗表示,有必要去学习表达亲近和温柔的肢体语言,这也适用于讲道。教宗谈到三种语言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成熟:理智的语言、心灵的语言和双手的语言”。
没有使命,圣召就不存在天主主动采取了行动,并等待我们的答复,因为圣召「交织着天主的拣选和人的自由」。圣召使我们向天主和他人敞开:「天主在爱中召叫,而我们满心感激地在爱中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