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具有丰富经验,巨大的文化沉淀,稳定的传统信仰,拥有全球亿万信仰者支持的圣教会,也同样不间断地受到冲击。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召开梵二的时候,多次表达他对基督徒合一的愿望,和其他宗教以及无信仰者对话的愿望。教宗本笃十六世在2007年写给中国教友的牧函中,鼓励中国教会对话,但没有迹象可以让人免于担忧。
多位与会人士认为,宗教对话要激发宗教信仰者的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从封闭、自恋、胆怯的状态走向开放,做与社会人群积极相遇的团体。
因此,承认并尊重自然律在今日也成了不同宗教人士之间以及信徒和无信仰者之间对话的重要基础。这乃是重大的接触相会点,也是达致和平的基本前提。
张景峰神父建议一些具体行动,包括神职人员在生活中率先见证神贫精神,加强探访和服务穷人、弱者、边缘人,其中包括无信仰者;诸如已有一些地区资助特困生、就医赈灾、养老助残、捐助有急需者。
所以,那些无信仰者认为活的时候就应该及时行乐,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根本没有永生。可是,我们基督徒信仰确认,死亡是原罪的遗害。死亡只是生命的改变,并非毁灭。现世的房屋拆毁后,天主在天堂为我们预备了住所。
因为传播信仰不但是基督的命令,也是信仰的要求和表现.如果每个信仰者都很好地担负起传教的责任,让更多的人聆听到福音的讯息,信仰必将在神州大地为道德的重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的社会就必将变得更美好。
教导人勤勉神功、省察自己、认罪悔过、皈依补赎;也像亚尔斯本堂神父一样日复一日地坐在神功阁里,耐心聆听来到救主耶稣面前的每一个信者的倾诉,虔心劝勉,循循善诱,给他们指明奔赴天国的路,使冷淡者变为热心,失落信仰者成为虔诚教友
但“通过适合的伦理和宗教教育,我们仍希望自己和子孙后代,能够成为有成效的终身学习者、伦理道德的媒介、有学识体会的信仰者,好在后现代和全球化的世界秩序中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为此,《指引》说:在活出的信仰(包括福传)和它的内容之间,有一种深刻的联系:见证者(生活信仰者)和宣信者(福传者)的信仰,也是宗徒们和圣师们所宣讲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