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若想要知道牧者内心的状态,一个良好的测验是他如何应对伤痛。比方说:他像是慈善撒玛黎雅人比喻中的肋未人或司祭,或者他是靠理性来处理伤痛,最终让宿命论钻空子。
因此,奉献生活者就会变得墨守成规和市侩,同时内心的忧郁和气馁与日俱增。教宗警戒说:“这就是世俗目光所导致的。”
在接受采访时,王慧君对信德网说:“能够为抗击疫情尽上一份绵薄之力,我感到很满足,每天虽然特别忙,甚至要熬到晚上12点,但是内心非常平安喜乐。
教宗对司铎们写道:「愿这些子民教导我们牧者以温良和怜悯、以谦逊和仁爱来塑造并锻炼自己的内心,坚忍不拔,团结一心,耐心十足,勇敢大胆,绝不冷眼旁观,却抵制并揭穿各种怀疑论和宿命论。」
教宗解释道:「当我们只环顾自己的四周和自身需求,对他人的所需袖手旁观时,黑夜便笼罩心灵,使内心变得灰暗。我们很快就会抱怨一切,觉得人人都在害自己,最终认为处处都是阴谋诡计。
当用心神来恭敬天主时,思想竟不再游离,注视不再发呆,时间不再漫长,相反内心充满温暖,充满幸福,时间竟是格外的短暂……在这次参与中,最触动我心灵的是,祂就是慈悲之父、宽恕之父、怜悯之父。
一句友爱的话、一个微笑、一个轻抚脸庞的举动:这些都是医治内心的回忆,有益心灵。我们不要忘记回忆的疗法!」「回忆」是教宗在讲道中省思的第一个关键词。
周围有许多黑暗之事笼罩着我们,但作为天主钟爱的子女,内心也有很多光明能与这个世界分享。作者单位:耶稣圣心金邦尼传教会(原载:号角报)
能令宗徒们的内心澎湃,是基于一个客观的事实:复活基督肉身的临在。宗徒们都不是哲学家或神秘主义者,而是实实在在的渔夫,连手指甲下也沾满着泥泞的渔民,就如卡拉瓦乔所描绘的一样。
在修道士和修女们当中有一种宇宙共融(universalsolidarity):无论在世上发生什么,都在内心寻找一席之地,在他们心内,他们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