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圣方济各为自己效法的榜样,他的言行,体现了教会更接近穷人,为穷人服务;他住在玛尔大之家、拥抱贫困与生病的信友,为看守所的青年们洗脚;为叙利亚的和平他号召全世界为之祈祷……很多感人的故事
它本来是中国道教的一个传统,教会把它改变了一下,因为它主要的目的是来陪伴亡者,做的时候改成唱圣经故事,比如梅瑟带领以色列人出离埃及,我觉得这也是教会本地化的一种尝试。
我没有办法知道他讲这句话的缘由,但我知道这背后是有故事的。在神思恍惚中,我似乎来到雅尔伯次渡口,雅各伯正和天主在那里打架打得热闹。
对信仰的正面「响应」标明了我们与上主光芒四射的友谊故事开始,这友谊充满了我们的人生,也使我们整个人生意义得以圆满。但天主不因我们接受祂不求回报的爱就满足。
否则你无法相信这是真的……萌生服务的念头去年在网上看了《大山里的天主教修女》的视频,讲述的是修女们在艰苦条件下服务麻风病人,为他们洗衣服、打扫卫生、换药,为那里的小孩子们上课的故事
这部影片以吕露的真实故事为原型改编,并最大程度还原吕露患病四年来全家人坚持不懈、艰难救治的心路历程,以及社会人士积极帮助支持的人文关怀。
多年前,在太原神学院学习的时候,我听到了太原一个教友女孩嫁给教外男孩的故事,虽然时隔多年,但仍记忆犹新。
后来先后收到了他哥俩的作品《一个不像神父的神父》和《清泉故事》等。让我对这哥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的书和友谊也给我的读书生活带来了不少欢笑和乐趣。
聆听着老人一个个的感人的故事,让笔者对这样一位在平凡中用“爱”铸就伟大的基督徒,非常敬佩。但当四女儿李玮问父亲可否在“信德”上发表时,老人却摇头示意,我们选择了尊重。
如果我们与他们相遇,我们会有机会更认识他们;在知道他们的故事以后,才能够去了解他们。此外,经过这次疫情,我们都体验到一份不安全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