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慕道班里,我得到修女和任课老师们的关爱,我也在微信群里和大家分享我父亲怎样从乡下来到上海,以前虹口圣心堂的故事和在唐镇天主堂上慕道课的见证。
随后二姐又讲了一个感人故事。2017年的一天,二姐和传道员们去5华里外的麻家务福传,60多岁的赵东升对天主教很感兴趣。不久,于圣母升天节领洗加入了教会。
王华英是达拉特旗小淖村人(黄河南边有名的教友村),是一部塞外传教史的活字典,见证了各个时期的变迁,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年轻人都喜欢和他说个笑话,他也不断鼓励年轻人紧跟耶稣、勇挑重担,走好成圣的路。
光明山上的巴洛克式大教堂不愧为艺术殿堂,以圣人圣女和圣经故事为题材的绘画、雕塑极其精美,当然最醒目的便是正祭台上方的柴斯托赫瓦圣母抱耶稣的圣像了。
他的生命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自己的旷野中孤身一人,还是可以为全世界的穷人代祷,可以真正地成为一个众人的弟兄、众人的姊妹。
我想在此分享有关西斯内罗斯(JoséGregorioHernándezCisneros)医师的故事。当他在委内瑞拉的卡拉卡斯行医时,他想要成为在俗方济会会士。
前些年,他曾数次来信德做客,讨论工作之外,他也分享的家庭生活,尤其他们一家人如何每晚研读主言及分享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服务中的故事维修小队的位彦辉师傅为西城坊村里聋哑的郑大哥修理被水泡坏的壁挂炉,位师傅拆卸了炉腔,拆下风机查找原因,经过一小时维修,壁挂炉终于修好了。
这就是有关二叔的生与死的故事。他的意外死亡或许微不足道,只是全世界当天所发生的事故中的百万分之一而已,但在这个家庭中却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悲剧,我更希望这是祖父在有生之年所遇到的最后一桩。
这部书讲述了年迈的纳敖米的故事,她在丈夫和儿子去世后,鼓励她的两个媳妇敖尔帕和卢德,回到她们的本乡和本家去(参阅:卢一8)。就像今天的许多长者一样,纳敖米害怕孤苦无依,但也想不出其他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