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的教理讲授中,我们看到了教会历史上第一次“公会议”——公会议,就像梵蒂冈第二届公会议一样——第一次公会议是在耶路撒冷召开,讨论与福传有关的问题,即向非犹太人宣讲福音——人们当时认为福音只应向犹太人宣传
1参《讨论真理的问题》Quaestio“Deveritate”,24.7.
一共有三次大会讨论教理及举行各圣事的心态和重要问题,以及神职人员的神修。四川会议一共10章分开97条用拉丁文写,后来译为中文,百多年来影响中国的牧民工作,直到1924年的上海会议。
他如饥似渴,读了又读,不是很清楚的地方,就和我讨论,有时,一直讨论到深夜。他对圣教会道理的理解有时让我惊讶,他总会有自已独到的理解与解读。他也很喜欢阅读信德报,而且鼓励家乡教友“索阅”与阅读信德报。
在讲课或是演讲中讲授礼仪中的音乐时,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友,是如何饥渴地想要讨论和澄清一些礼仪音乐上的疑问,甚至是基督教的朋友们,也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此处稍对汤若望这一改编工作作较为具体的讨论。 当初徐光启、李天经在督修《崇祯历书》期间,曾分五次向崇祯帝进呈历局完成之著作,共计四十四种一百三十七卷。日后汤若望即在此基础上实施改编。
——陈增奇神父(上海备修院院长)我有一个建议,既然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人格成熟、人格整合,那么备修院就是一些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是不是也让一些女教友或修女去承担在备修院中一些培育管理的工作
但是要说明的是,在下不是神学家,对自己本门的教义也知道的十分有限,实在是没有资格来代表自己的教会加入这一场讨论。
我自己曾考虑过应如何作父母的问题,我对父母的一些期待也许能够帮忙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 当我渐渐长大的时候,我潜意识地接受了我父母曾用过的,被教会支持的哲学。
研讨会期间,针对演讲主题内容,回应环节精彩纷呈,讨论环节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