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教会的敬礼和祈祷都能表达心性,圣乐正帮助人抒发一些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内心讚叹和祷告,并讚颂上主的美。
虽然我俩懂的道理不多,仅将我们的内心感受向父母亲讲了,母亲听后表示相信,父亲既不同意也不反对,就在此时父亲经医院检查确诊癌症晚期,迫切要求信教,母亲表示愿和父亲一同领洗。
心灵美才是真的美,伯多禄前书中说:“你们的装饰,不应是外面的发型,金饰或衣服的装束,而应是那藏于内心,基于不朽的温柔和宁静心神的人格,这在天主前才是宝贵的。”
他做这个决定,因为他内心的成熟和他的隐修经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避世隐修自有它的理由,但隐修院在教会和社会生活中也有它的公众性目的,它必须使‘信德为生活的力量’得以彰显。”
而许多人虽为平凡的人,内心却装满了太多的东西,金钱、名利、地位、人情,让太多的东西占据了自我内在的空间,日积月累,不堪重负,致使信仰成为了外在的形式主义。
我内心十分地感激天主。我庆幸我能追随萧神父的步伐,把短颂和日常生活以及思想言行合而为一,让我领悟到这无与伦比的平安和喜乐。
此时,言语平淡貌似平和的撒玛黎雅妇人正经历着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能够如此洞察我的这人究竟是谁!(待续)
当我们为老人唱歌时看到他们高兴的样子,自己内心也充满了喜乐——孙修女活动中真的是很喜乐与感恩,看到老人那眼神中带着渴望、喜乐还有孤独,还有个老人九十多岁躺在床上说心甘情愿忍受着病苦、做补赎,真的看到她们的信德
再者,我们周围,有时包括我们的内心,存在著各种「死亡的现实」,诸如:身体、心灵、情绪和社交方面的死亡。比方说:有些青年不顾自身安危,孤注一掷;有些青年宛如行尸走肉,失去希望,甚至试图轻生。
教宗首先指出,「在教会使命中,如果没有察觉并承认圣神当下的有效行动,那么,再怎么精准明确、深思熟虑的传教话语,都会变成『人性智慧的高谈阔论』,用以光荣自己或者除去及隐藏自己内心的贫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