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情况下他还把教友所送的东西分发给教友们。而今神父虽然卧病在床,饮食仍旧非常清淡。因为神父一辈子忠诚地遵循着修会贫穷的精神,热切地实践基督的教导:“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主的国是他们的。”
当我们感谢时,就在承认某件东西是来自他人的礼物。上主感谢,并以感谢的行为把面饼,也就是人类劳动的大地成果奉还给天主,为能重新从天主那里领受。于是,感谢成为赞颂。
他们在七年的生活当中慢慢地意识到,追随耶稣基督就是完全地牺牲、奉献,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社会上太多的人只看重金钱,而我们看重却是为了去分享,不是为了据为己有。”
据弥神父介绍,这份刊物是圣言会1935年在北京辅仁大学开创的学术杂志,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向欧洲介绍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
没有人预料到这种情况的到来,但这些东西总是这样发生的。1950年代,有一位英国政治家哈罗德.麦米伦总理(HaroldMcMillan)被问到:「有甚么能让当总理变得困难?」
为此,我们可以专注于出版物和一些长期遗留下来需要去做的东西。”
在服务上牺牲一些东西,对我而言是一种喜乐的奉献,即使有时会受到伤害。我们用6年的假期参加亚恳会议,因此,我向老板提出减轻工作量的要求。
第六章谈论“对话与社会友情”,而且提出生命如同“相遇的艺术”这一概念,即与众人相遇,也包括与世界的边缘地区和与原住民的相遇,因为“从每个人身上都能学到一些东西,没有一个人是无用的”(215号)。
其实,一个人越是逃避的东西,越在人心中被牵挂。因着惧怕死亡,人们在生活中“免谈”死亡,甚至连死亡的谐音也成了忌讳的词语。在逃避死亡的的同时,人也忽视自己的出生,不谈自己的生命起源。
这是“硬逼”天主,有点“耍无赖式”祈祷,这种祈祷者认为“天主怕群众的力量”,只要人多,只要祈祷的次数多,只要祈祷的声势大,就能得到自己想要东西。第三,行贿式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