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轿出现以前,游行时只用了圣女画像和华盖,同样是纪念1258年9月4日迁移圣女遗体的事迹。自从改为塔轿开始,此游行变得愈加盛大,甚至成了今天众人熟知的:一座高耸入天的塔,里面有圣女罗撒的态像。
教堂的最北边是祭坛,祭坛中央供奉着圣母玛利亚的画像,画像下是十字架上的受难耶稣。祭坛前摆放着鲜花。祭坛西侧供奉的是耶稣圣心像,东侧供奉的是若瑟圣像。星星点点的蜡烛在圣像前点燃,散发出阵阵清香。
在教堂里,有一幅浪子回头的画像,画中的那位浪子凝视着比尔。比尔后来说:那时,我哭泣起来,我知道,圣堂应是我归属的地方。
在17世纪时,已有一批中国青年随利玛窦习西方科技艺术,其中首推助理修士倪一诚(CiacomoNiva),他所绘的也多是《圣母》《耶稣像》《圣画像》(Jean-Baptiste)等。
在1667年耶稣会士阿塔纳修斯•基歇尔(AthanasiusKircher)所著的《中国图说》中,徐光启画像下有“MagnusSinarumColaus,LegisChristianaePropagator
该堂其中一个特色是糅合了不少中式元素,堂内更有幅穿着中式传统服饰的圣母画像。圣方济各沙勿略在四百多年前,与其他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亦是最早一批远东传教士,当地人相信圣堂有守护海上作业的能力。
这里还得注意:三位圣史虽然每位都有些特殊的资料,而且各有各人的目的,将福音的内容适应于读者的环境,但三位所描绘的却是那同一超群出众,无与伦比的耶稣画像。
“信德”出版的2014年瞻礼单采用的圣三画像对有些教友来说可能有点陌生,现以台湾礼仪专家潘家骏神父的解读为大家作一介绍。
第一组,耶稣、若瑟、若翰三圣和睦相处、亲密无间的画像位于中心,圣母与若瑟的婚配圣事、耶稣圣诞、献耶稣于主堂、圣家逃往埃及四幅将中心画面紧紧拥围,每幅画面的底部中间有一对天使般儿童左右两臂相拥后身,以示团结
十年了,姑婆,我好想你,想告诉你每个故事,给你讲方济家人和方济家事,给你看每张照片,想送你祝福的小卡,还有我给你画了张圣方济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