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总是默默地背着主给她的十字架,效法吾主耶稣,甘心走自己的苦路。我想,每当她最痛苦的时候,一定会想起十字架上主耶稣;也是主耶稣给了她力量,帮助她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耶稣开始教训他们:“人子必须受许多苦,被长老、司祭长和经师弃绝,且要被杀害,而在三天之后复活。”耶稣明明说了这话,伯多禄便拉他到一边,开始劝谏他。
现在,前来南桥天主堂参与弥撒的教友越来越多,还形成了主日天公拜苦路的习惯,大家一心借着各种善工和福传感谢天主对南桥天主堂及上海教区的特别祝福。
在出殡那天,十字苦像为前导,蜡烛香炉之中神父身穿大白衣、黑祭披,还有男女教友数百人,在十余华里的凉州大街穿城而过,为主的孩子列队送殡,一路上经声朗朗,歌声起伏,十分壮观,教外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他利用天主给他的智慧,写书讲道;乐于接受天主赐给他的精神与肉体上的种种磨难,克苦自己、修德立功,成为了我们教会里难得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最后也成为我们圣教会里的一个大圣人。
他硬逼着他的门徒将他捆绑起来游街示众,还逼着门徒们在大街小巷的人流里边走边喊:这个人叫别人克苦,他自己却又贪又馋!是个饕餮之徒!
道教的济世利人思想,佛教的以慈悲心为教导,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号召,将慈悲救世、利乐众生、抚贫济困、益乐拔苦为座佑名。儒学的仁爱、天地万物一体制人。
正面看待这些事实使我们在每天生活中觉得高兴;如果选择反抗,不接纳,企图克服老化,那么就是在自讨苦吃,免不了愁面苦脸,让身边的人也活得不快乐。
艾斯德尔“被死亡的恐惧笼罩,于是向上主求助”,“她脱下华贵的长袍,穿上苦衣,在头上撒灰土,代替贵重的香油。她克己待身,摘下所有金银首饰,头发凌乱披散”(艾14:1,2),虔诚祈祷。
看的出来,他老人家也在做克苦、补赎之前的过错。天主是仁慈公义的,只要是真心忏悔的子女他都会接纳。我们村是个小堂口,在天主的护佑和神父的支持下,新建了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