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爱我们,甚至为我们被钉在十字架上,把人类的苦难放在他的心里。”教宗又说,信奉基督“使我们从对天主的惧怕中释放出来,这种对天主的恐惧的心情便产生了现代无神主义。”
苦难的经验伴随着人的历史,也贯穿了圣经中许多的章节。加音因嫉妒杀害了自己的弟弟亚伯尔(创4),这是最初人类家庭承受的巨大痛苦,加音自己也承受着恶的伤害,成为流离失所之人。
他们的苦难,他们的泪水永不被遗忘。8月31日,教宗方济各在梵蒂冈接见了正在与圣座和犹太教关系委员会进行宗教交谈的犹太经师,称天主教徒和犹太教徒正在经历一段富有成效的对话时期。
他说过:“如果我同时遇到一位司铎和一位天使,我将先向司铎致意,然后才是天使……如果没有司铎,主耶稣的苦难和死亡将无法在圣祭中达到其目的。如果没有人能够打开一个百宝箱,即使它装满了金子,又有什么用处呢?
面对如此苦难,我们发现并体验到耶稣大司祭的祈祷:「愿众人都合而为一!」(若十七21)多少人每天发挥耐心,传播希望,小心谨慎地不散播恐慌,而是促进共同责任。
能否发现并收获苦难背后的祝福?
祂走近我们的极限,我们的苦难,来治愈我们。这一切都始于耶稣的注视。“祂看到一个人,”玛窦。而后接着——第二步——通过一动作。首先是凝视:耶稣看见。其次,动作。玛窦坐在税关上;耶稣对他说:“跟随我吧。”
如果我们已经得到了福音,已经生活在天主内,跟随主耶稣去爱人、善待人、照顾弱小者和罪人、为人承受苦难……将是自然的基督徒的生活。
在每周称为主日的那一天,纪念主的复活;并且每年一次,在极隆重的逾越庆典中,纪念主的复活,以及他的荣福苦难。
华姿:这是耶稣代表古往今来所有苦难者向人类发出的呼喊。德兰对贫穷的定义是非常宽广的,饥饿也是指对爱的渴求,赤身也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也是指受到排斥、孤独和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