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王正光:我54岁领的洗。我的感受是,不管写感悟、纪实,或者是什么文章等等,我们都不要游离在圣经之外,像一个教外人的文章,跟我们报纸不相符。我出过几本书,但却写不了信仰方面的文章。
透视法的另一翼代表荣耀的教会:位于中心的耶稣带有受难和荣耀的圣痕,旁边是圣母和洗者若翰,还有宗徒、福传者和先知。上方是天父,祂右手祝福,左手持地球仪,背景是一个天使歌咏团,或隐或现地淡入天空。
它最具特色的部分,即串珠式一遍又一遍的圣母经,本身就成为对基督不停的赞颂,因为天使报喜以及洗者若翰的母亲的致敬最后都是指向基督:『妳的胎儿是蒙祝福的』(路一42)。
但是,洗礼中的洗的方式却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可以采用浸水三次,也可以注水三次的方式。
以得救的方法言,只有圣洗一件圣事是有其诫命的必要性的。兼领圣体圣血并没有诫命的绝对必要性。在古代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信友在家里领圣体,或给病人与儿童送圣体时,才单领一式。
在耶稣传教初始,洗者若翰已指出他未来的使命: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若1,29);当犹太人宰杀羔羊准备逾越节晚餐时,我们的逾越节羔羊基督,已被祭杀作了牺牲(格前5,7)。
不过,在圣洗内因信仰而成义的人,即与基督结成一体,因而应当享有基督徒的名义,理应被公教徒看作主内的弟兄。此外,教会赖以建立、生存的要素,存在于天主教有形墙垣之外的,可能有许多,而且优越。
在礼仪中有基督的临在:○1在弥撒圣祭中,祂一方面临在司祭之身,[祂曾在十字架上奉献自己,而今仍是祂借司铎的职务作奉献」;○2另一方面,祂更临在于圣体形像之内;○3祂又以其德能临在于圣事内,因而无论是谁付洗,
传教方面16至17世纪是公教会历史上福传的最佳时期之一,比如传教大主保方济各沙勿略在印度曾经一天为数千人付洗。学者们认为,第三个千年黎明的标志,不再是宗教迫害,也不是什么神学性的争论和分裂。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接受基督的濯足礼。他洗我们的脚,藉此被祂更新。我们需要永远的皈依。教宗说:直到生命终结,我们需要以谦逊的态度,承认我们是罪人,行旅世途,直到吾主决然伸出手,引领我们进入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