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福州书画家,多数是天主教徒在这里挥毫作书写画,并研讨如何以中国书画形式,表现教义内容,使天主圣而公教会扎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里。玫瑰山庄被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后,理所当然要加强宗教的气氛。
在中国文化中,我们有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而在天主教会的礼仪年中,则有定于11月2日的追思已亡瞻礼,更把整个11月份定为特别纪念亡者的炼灵月。
当欧洲的知识界接触到这些报告和著作后,很快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进而导致了后来长达百年的“中国热”。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皇帝康熙无疑发挥了重大作用。
(参阅出28:30;厄上2:63)无论如何,“凤凰于飞”这句成语,是中国文化中,对婚姻美满、夫妻和睦的冀望。就像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王羲之怀着对书法的信仰,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成为受后人敬仰的“书圣”;季羡林怀着对中国文化的信仰,笔耕不辍,终于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华罗庚怀着对数学的信仰,不断地演算,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数学家;邓稼先怀着对科技的信仰
并且在宣讲时非常注重天主教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结合,让慕道者能从民族感情上对基督福音加以认同,同时也让公教信仰在一个更深广的空间被诠释。
中国文化说:天生万物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这也说明;天主不会白白的把一个生命安置到世界上,天生我材必有用。天主造人是有目的的,天主造人的目的,就是人的追求。孝贵守先训,敬须追本源。
佛教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建筑与雕像艺术、包括建筑成为宗教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名山僧占多”,从中也可以说明宗教场所的选择,对宗教的传播也起促进作用。
这本书有一种开天辟地的气概,它发现了一个先贤时代的“信仰中国”,并且开创性地将中国文化辟为两段。
参见《圣福若瑟神父语录》17页)福若瑟另外一个能够赢得中国各阶层人士的敬仰与爱戴的原因在于他能够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前后三十年的中国传教生涯中,将自己完全融入了基督博爱的福音精神,并且使基督福音与中国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