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如《圣经》所言,“你要人们怎样对待自己,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也如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倡导世界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在发展中共同进步。
儒家思想认为,无论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如何,在孔子传统中占有中心地位的以相互依存为特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不会消失。
以往我们华人都不明白,但是福音的种子早就存在了,要不然也不会有孔子、孟子这样了不起的大思想家,而且他们很多的思想跟基督信仰都有某种程度、不同深浅的契合,所以我们怎样把那些隐性的因子凸显出来,让耶稣的生命诞生在不同的文化当中
大圣先贤孔子曾经多次谈到人无信而不立的重要性(论语)。他认为一个没有信仰和不讲信用的人,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的资格,是不能在社会中立足的。
关爱生命,消极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教导,积极的要求是——己之所欲,必施于人的基督精神。
但后来因为礼仪之争[当时利玛窦与其他耶稣会士认为中国人敬拜祖先及孔子是社会礼教,与天主教教理并无冲突。但道明会及方济会的传教士均表不满,认为这些礼仪是迷信行为。两派之间的争议便引发「中国礼仪之争」。
在中国传统中,孔子和老子讲过许多如何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耶稣基督的福音给基督徒指出了如何在和谐与平安中生活的正确方向。在我们的礼仪和祈祷中,我们首先所关心的就是这个。
他说:“西儒利玛窦泛重溟入中国,读中国之书,最服孔子,其国有六种学,事天主,通历算,多奇器,智巧过人。
我国至圣先师孔子也教导说:「仁者静」;「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这里所指的静,就是一种正面的、能使人愉悦的那种静。 我们若翻开四部福音,就立刻感觉到,耶稣当年非常珍惜静默。
记者:我知道您的信里面用了孔子的话圣人之过,如日月之食焉。黄洁夫:过也,众人皆见之,更也,众人皆仰之。圣人的一个过错就像日月之食,他有不完美的地方,你想否认也否认不了,你想盖住是盖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