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尔各答“儿童之家”希舒巴满墙上的标示,十分准确地阐明了德兰修女对世人的关怀、宽恕及“施比受更有福”的这一理念: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
(玛十九.21)翻开我国的历史长卷,从汉代的“施粥”到隋代的“义仓”,从明代的“同善会”到清代的“安济堂”,无不闪烁着人间慈爱的光芒。
当我们唱到上主的仁慈世世代代于无穷世(他广施慈爱,千秋万世)之时,我们恳求上主,把同样的慈悲,犹如雨露,不断倾注于整个世界。14.主教领唱圣母谢主曲15.唱毕,执事说:请大家俯首,接受祝福。
当这样的工作是以上主之名而施行时,它就成了慈悲具有説服力和有效的表达。我们不可让病人感到孤单,我们不可阻止他们得到慰藉!接近病苦者反而会使我们变得富饶。
主教是天主奥秘的首要分施者,在托付给他们的教会中,也是整个礼仪生活的仲裁人、推行人和监护人(参:《天主教法典》835条1项),便须对感恩祭所使用的饼和酒的质量,及其准备人员进行监督。
其他的还包括:明斯特主教斐理伯.盖恩(他是精明的调解员及教廷信理部成员,也支持这分材料)、施派尔主教卡尔-海因茨.维泽漫(负责主教团的教义事务)、雷根斯堡主教鲁道福.沃杰尔霍尔策(澄清信的签发人),以及耶稣会士汉斯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香港沦陷,很多难民到梅州,时值灾荒,天主教为难民施粥,每天有600多人到天主教堂排队食粥,同时为一些逃难的妇女儿童解决住宿问题,组织难民做纸扇、鸡毛扫、织竹篮等,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困难
送走老人,我听神父和教友说,老人名叫李桂芝,家住施家沟,来教堂要倒两次车。可老人家天天来教堂望弥撒,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每周老人坚持到学习点学习,从不耽误。
当一个人真正从内心接受了主和明白信仰的真谛、生活出来后,才有可能谈福传和分施见证基督的大爱。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从祭台下的马槽到祭台上面的背景墙,基督建立圣体的晚餐像,整个布局给人展现的就是整个救恩过程,尤其是晚餐像与祭台间高低层次的衔合,熙雍山晚餐厅的餐桌与圣堂的餐桌竟近在咫尺,犹如主基督在亲手掰饼,亲手分施在我们圣堂的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