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主教不但将我带出国门,让我开阔视野,而且还经常嘱咐我要热心侍主、忠诚明智、谦虚学习……1992年10月20日,(自左至右)金树仁蒙席、作者、刘定汉主教、刘献堂主教和王顺元神父在马尼拉培德华人学校前。
他在创办《大公报》时,法籍主教樊国梁向他转告法公使也愿入股,英敛之对此予以婉拒。因为他对法国领事馆深具戒心,惟恐法国政治势力的介入,而丧失其报人员的新闻自主。
读者互相传播,德兰修女的事迹,不胫而走。 德兰的事迹,新闻报导、刊物介绍、教会封圣,主要在讯息层面上。而华姿以独特的视角和锐敏的观察深入到德兰的一生言行中,更深入到她的心中。
信仰也是从那时起,在沈智德的生命中留下了烙印。1993年,沈智德由于经常请假去参与弥撒,老师说:你别上学了,回家念经去吧!从此,沈智德告别了学校。这时胡勇神父对沈智德说:你去修道吧!
会议主题是“从事教会爱德工作人员的人性与精神素养”,旨在激励人们重温教宗本笃十六世的第一部通谕《天主是爱》;并在通谕精神指引下审视教会爱德工作中的方式方法及变化。
胡居红、朱元华、王培銮、沈素丽等教友都你一言我一语地谈到了他们的福传经验:福传是基督给我们的大使命,我们虽讲不出多深的道理,但凭我们对主的热爱,谈我们的见证足以使我们的亲邻跟我们一起信主。
一位年青中学教师说:“我从小生活在宗教气氛中,父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也许从我生下来的那天起,父母就决定把我培养成一个基督徒,我认为这是主的安排,我信教天经地义,也是一种缘份。”
据说,各小组长都是每一次提前在神父那里培训过的。接下来是大家结合圣经内容分享自己的信仰历程,或蒙受天主恩宠的感受,或是学了圣经的启发。大家都踊跃发言,气氛热烈。
曾尚培老教友,胃已切除四分之三,他以多病的身体为落实教产奔波,建堂时尽心竭力,忙前忙后,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教会的学校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人才和对贫苦人民的救助。像距离赤道很近的残疾人救助中心,每年有大量的残疾人在那里得到免费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