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知道自己要去见天主了,就叮嘱几个大的儿女们要时常支持小姑,鼓励她尽她的修道职责。说完这些奶奶就昏过去了,任何人叫她,她都无语,安然地躺在坑上。
那时大姨已入会修道了,姥姥跪在土坑后面,手里握着那串白色的念珠一句一句地教经,如果谁调皮或打盹儿,姥姥马上就抡起鸡毛掸子狠狠地打一下,舅、姨、母亲的信德就是在这样严格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竟敝屣世荣,弃俗修道,不辞跋涉,拯救人灵,诚不愧为福传之楷模!康熙57年(1718)2月24日,渔山神父卒于上海,留下了圣德美名,寿87岁。遗体葬在上海南门外的耶稣会墓地“圣墓堂”。(梅乘骏)
实在的,修道多年,每一次的成长都离不开恩人的陪伴与资助,感恩主内恩人。白白领受,也要白白给予,因为施比受更有福。爱,若不能流出,只是一潭死水。
自从他在母亲的鼓励下弃家修道当了神父,母亲就再也不喊他的名字了,总是用带着几分恭敬的口吻叫他“神父”,这是传统教友家庭的一种说不清来历的传统。他安慰母亲说肚子大是伙食太好了,没有谁给他气受。
在凤翔县南指挥村的几间空房里,侯神父召集了七、八名有志青年开始了修道生涯。他白天上课,接待闻讯来访的教友,晚上在灯下编写教材。后来加入的青年越来越多,修院迁至东指挥,授课的神父也增加了。
1936年开始修道,1951年6月9日晋铎。文革时曾遭受不白之冤,被判无期徒刑,1987年无罪释放。今年是文都辣李崇德神父晋铎60周年钻庆。
伯父也由此入修道院修道,成为一名神父,他爱好历史,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历史学者。
小至每人每天生活中的小节目的顺利与否?一切都在天主的旨意中,就如同“人子的命运,是按照指着他所记载的进展。”
虽然患病影响了学业,但间接令他将更多心思放在宗教与课外活动之上,埋下了修道种子。种种际遇,令周主教相信天主总会照顾,也给他机会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