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廷方面一直认为,梵中关系是建立在愉悦的文化对话基础之上的,愉悦的对话氛围为其他领域对话创造了可能。愿未来的对话不仅仅是在宗教领域,也能涵盖艺术、文化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梵二会议提醒我们,“教会认为殉道”这门徒身份,“是一份特别的恩赐和最满全的爱的证明。
从五旬节那天开始,每个基督徒团体都从圣神那里得到这种身份,整个教会也是如此(梵二法令,《教會傳教工作》2号)。我们是从这圣神领受了热火,福传的热火,这种伟大的使徒热情;这是圣神赐予的礼物。
要加强圣经和梵二文献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友的福传意识。使教友人人明白,“传教不被认为是教会的边缘任务,而是处于教会生活的中心,是全体天主子民的基本承诺。”
我们应在梵二会议礼仪宪章的精神下不断发现我们礼仪的美。西胡林堂口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亮点:男教友比较多。这是非常有特色之处。若要一个堂口成为有活力与生命力的堂口,必须有男教友站起来,为天主作工。
(摘自神学词典,台北光启出版社,#444)我个人认为灵修包括三个因素:(1)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2)实践(3)如何经验的教区司铎的灵修: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梵二文宪,从中不难发现,在公会议称那些非会士的司铎为
3.2-真福若望保禄二世和新福传真福若望保禄二世在梵二精神的引领下更新了呼吁基督徒进行福传的号召。
第三,由于中梵关系未见改善,对什么是教会内部事务政教双方尚未完全达成共识,难免出现有关部门要管理的事务被教会认为是自己教会的内部事务的情形,比如主教晋牧礼邀请什么人参加,主礼、襄礼人选由谁决定、礼仪的日期安排
《易》曰:『帝出乎震。夫帝也者,非天之谓,苍天者抱八方,何能出一乎』。《汤誓》曰:『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又曰:『唯皇上帝,降忠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唯后』。
最近几位教宗,自梵二大公会议以来,也致力于推广玫瑰经,我愿提及真福若望廿三世(4),而尤其是教宗保禄六世,他在《圣母玛利亚的敬礼》劝谕中,本着梵二大公会议的精神,强调玫瑰经的福音特性,及以基督为中心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