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孔子不主张盲目的从父令,乃当以公义、仁德为据,父有过儿女有责任谏诤,以免父母陷身于不公义。但要有对的态度、和悦的脸色、温柔的声音,以免遭受反感,才能达到劝谏的目的。
他原希望在2019年底出版他的新著《塔冷通——解读圣经的现代管理智慧与智慧管理》,2020年初计划出版他的译作《祢领我步入广阔的平原——经理人社会价值观与责任感培育》,2020年年中出版其新著《假如孔子遇见耶稣
孔子也因为不明白死亡而叹息:未知生,嫣知死!然而,经历了苦难、死亡,并光荣复活升天的天主子耶稣基督不仅揭开了死亡的面纱,而且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向死而生的新生命,新活法。
孔子言“畏天命”(《论语·季氏》),但更强调“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将关注点转向现世的人伦实践;孟子以“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将“天”与人的内在道德性(
有关中国的祭祖问题,我认为祭祖本身不具备迷信色彩,但是到了农村,有些地方就走了样,把一些理性的东西巫化了,让西方人感觉像是迷信,其实他们是对祖先的一种纪念,例如:中国人祭孔子,那是对老师的一种尊重,利玛窦看到了它的本质
无论是佛教教义中对作为终极实在的‘空’的彻悟,无论是印度教许多教义中对……‘梵我一体、我就是梵’的觉悟,无论是大乘佛教菩萨传统中对悲悯如此之广博、以致我们宁愿推迟自己的彻悟也要去普渡众生的觉悟,无论是希腊宗教、罗马宗教、孔子儒教之类公民宗教
走进弥老的书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太初有道”的中国书法画,紧接著是一幅让人顿生敬畏的中华旗装圣母像;在圣像的对面,两幅卷轴并列高悬排开,一幅是孔子画像,别一幅是“爱”字毛笔画。
孔子也因为不明白死亡而叹息:未知生,焉知死!然而,经历了苦难、死亡,并光荣复活升天的天主子耶稣基督不仅揭开了死亡的面纱,而且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向死而生的新生命,新活法。
所以,孔子总结了我们中国人在祈祷中的经验后,叹息道: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种“存在性的困难”,如果单靠人,是无法解决的。为什么天主创造了人,而人却在与天主的沟通中有如此大的困难呢?
有关中国的祭祖问题,我认为祭祖本身不具备迷信色彩,但是到了农村,有些地方就走了样,把一些理性的东西巫化了,让西方人感觉像是迷信,其实他们是对祖先的一种纪念,例如:中国人祭孔子,那是对老师的一种尊重,利玛窦看到了它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