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14日,在北京西什库教堂,从原献县教区赵振生主教手中领受铎职。晋铎后服从教区安排到,应邀到安徽蚌埠教区传教,先后任副本堂,本堂职务。
选派的第二批)23名中国留学生(分两次出发):■10月30日林慈华神父亲自陪伴20名中国修生贺神父留学生赴美,其中,全国修院3名新铎:姚顺、李合祖、徐宏根,2名修生:张秋林、李东平;苏州教区1名新铎:林振球
我真切地认为,本人此行并不是什么“破冰之旅”,而是时任香港主教的胡振中枢机1994年访京之后的延续。正如我在不同场合所反复强调的,我们教区被已故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委以作“桥梁教会”之重任。
北京神哲学院副院长刘振田神父:我来到北京20年,和傅主教接触比较多,有很深的感情。他远见卓识的派神职人员出国深造,因为神职人员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信友里的威望比较高,因此其素质需要相应的提高。
早期教父(如奥利振、圣大额我略)倾向于将“日用的食粮”视为超性的食粮——圣体,喂养我们属灵生命。
信仰和理想中的未来总是很精彩、很迷人,但置身于诱惑之中,加之人性的软弱,虽然仍有很多司铎坚守着自己的圣召和使命,但,不可否认,有不少司铎身上慢慢失去了铎职生活应有的风采。
因为惟有一再坚认我们的信心,我们才能保持活的爱心。 于是,我就邀请了五位朋友到我的新居里来,她们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我告诉他们,从那天起我希望有一个祈祷会。
在杨老师的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医生要给他插鼻管,可以延长寿命,权循平竭力劝他插上,但杨老师坚决不插,他说:我不要插,这样我会托累别人的。杨老师的心中想到的永远都是别人。
坚定于茫茫人海中漫步,未能忘记你的容颜。道路曲折,瞬时人生,只求今生不负相见。
王振英修女说:“今天是真福玛利亚亚松达安息主怀百周年庆节,太原全教区举行庆祝。我作为与亚松达同会的修女,也来参加庆祝,非常荣幸。最使我高兴的是我们修会被视为太原的圣地,修院为圣修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