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与我接触过的教友、朋友,都是天主特殊的安排,你们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滋养着我灵性的生命,也是我奉献生活的动力与方向。
怡轩名元楷,康熙五十七年(1718)任然教士奉命绘图,行踪所至,虽与地方官及士绅多所接触,惟论道传教之机会,或不多也。
在以后的日子中,曾荫权开始尝试着接触天主教。有时他还会在课余和女友(也就是以后他的太太)一起去中环的大教堂里听神父讲道。渐渐地他开始入迷,并信奉了天主,而且随着信教,他的心境也渐趋平和。
就是在那时,利玛窦接触到了《几何原理》。“利玛窦当时打下的学术基础,等于今天的宇航员飞往太空学习的尖端课程。”利奇教授说到此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我去进货时,和我接触过的朋友我都会把“信德”送给他们,青年们看了后都很感兴趣,后来一位老板告诉我:“你是怎么和我家小姑娘讲的,她看了你们的报后,提了好几次要加入你们的教会。”
阿鲁佩神父在信中说到贫穷,并说真正地去接触穷人有时是非常必要的。这的确对我非常重要:为了真正了解人们的现实生活状况,需要通过走到周边去,亲身体验,才能熟悉现实。
因为我意识到你的尊严和价值,我以我的感觉及关爱去接触你。我将我外在的部分作为礼物奉献给你。在这个层面的仁爱中,我不会和你分享我内在的我,我最内在的感受。
笔者本人也有幸接触过德肋撒姆姆,那是1992年,笔者还是佘山修院的修士时,德肋撒姆姆访问上海,并造访佘山修院,我们一起在山顶参与弥撒,之后,她在修院的小圣堂给我们用英文讲话,并由当时在修院授课的香港宝血会的刘赛眉修女给我们翻译
这是林先生初步接触天主教。上学时交了一些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宗教,有时也跟着他们一起参加一些不同的宗教活动。林先生说:这时我还没有任何宗教情感,也从没有想要加入哪个宗教。
尚没有走向传销形式的宗教,则会出现另一些弊病,不是邪教,也不是正教,而是四不像,它们大多过于形式化,比如笔者曾接触一个农村所谓基督教的信仰者,他们的教义中规定亲人(信教的和不信教的)去世后不能哭泣、不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