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教宗对慈悲的敏感由来已久,他在自已的主教徽章上铭写这样的一句话:“因慈悲而拣选(Miserandoatqueeligendo)”。
传教士用中文写作和出版,本身就是主动融入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在此暂且不论。仅就《交友论》的内容而言,利氏选择“交友”这一命题绝非偶然。
于是,我发疯般向当地及省级以上政府与媒体写求助信,渴望政府能救救我。写了多少封信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每次买邮票都是整片整片的(百枚左右)。但是,发出的信不是石沉大海,便是几句敷衍回复的客套话与托词。
还有一本书,是美国人写的《大国的兴衰》,也是如是划分:公元1500年前和公元1500年以后。看来,公元1500年,从今天来看,应该是一个最佳的长时段,一个洞察我们所面对的全部世界的前世今生的时间节点。
从信理部要求每位主教在信德年都写一封关于信德道理的牧函,可以看出信德年的重要了。
所有关于「大公主义」的写作和重要发言,主要都是来自我们天主教的:从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直到我们现任的教宗本笃十六世,天主教一直都孜孜不倦地找机会与其它两个主要基督信仰教派交谈。
据《崇祯遗事》记载,崇祯皇帝登基后,经常反复做同一个梦,即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总是在他手掌上写一个“有”字。
这篇文章写于晋太元中,是公元300多年的事,但文中提到的所有细节,竟然都和平行世界的穿越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此类情况如今更是时有所闻,只是通往异域世界的岔道口各不相同。有时异域的岔口出现在大路上。
这件事他没有告诉自己的家人和亲戚,而是给他素昧平生的约翰·卫斯理神父写的一封信中披露的。他的灵力告诉他,这位神父想同他见面,又迟迟未有行动。他便主动向他写了封信,内容是:“我所尊敬的卫斯理神父!
其实我以为写这封信的目的不仅是要写给这位离职的司铎,也更是写给我们自己,是对我们自己的一个晨钟暮鼓,对自己的很好的提醒,让我们也好好的善尽自己作司铎的责任,同时也要对教会有承担意识,知道自己是教会的一个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