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铎声》自1955年每两月出版一期,直到1963年10月,由于不少学有所成的神职人员已先后返回台湾,乃在台湾主教团支持下,改于台湾出刊,使这个中华神职界的刊物,又恢复了原本的名称《铎声》,《铎声》的复刊正逢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开幕
一切和神职人员地位不相称,能荒废职务、妨碍司铎尊严的事情,宜一概谢绝。
教会许多神职人员也越来越趋于世俗化,只为追求物质的享乐而没有真正活出圣事的标记。
这些钱按教会的《法典》规定:应该用于教会的建设、福传事业、供养神职人员或传道员、或帮助穷人。甲:可是,我听说有的地方对弥撒献仪有一定的款数规定:比如有的地方要求一台弥撒至少要二十块钱。这是怎么回事呢?
特别是当世界各地教会中发生的性丑闻在被刻意隐瞒多年后突然集中地被曝光从而引发批评和抗议之声一浪高过一浪时,他能沉稳地面对,责成教廷发言人向公众道歉,并宣布将采取零容忍政策,令有关地方教会向受害人进行赔偿,处分掉一批负有责任的神职人员
梵二《教会传教工作法令》第17号指出:“那一批极有功于向外传教的人员,也是值得称誉的就是那些充沛使徒精神的男女传道员,……今日,为了对如此众多的群众传道,为了执行牧灵职务,神职人员太少,传道员的职务极其重要
这里原是一处修院,现已成为接待神职人员及教会信友来巴黎暂时居住的地方。这里的院子很大,树木成荫,院内有一小圣堂,每日有弥撒。我们的住处整洁简朴,所有设施都很方便。
在这里住的,有不少是老神职人员,个个文质彬彬,文温而雅的绅士派。女士也装扮的非常合体。无论何时见到你都是面带微笑的问候“甭儒了",法语“您好”的意思。 我们三人住进一处两大间的套室单元。
因而我认为,在中国未来的福传工作中,对平信徒传道员的培育应该和培育神职人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事实上,在中国教会中,许多传道员有名无实,没有任何出色的工作。所以前面所提到的漫画才显得更真实。
自从八十年代落实政策回到上海之后,所做第一件大事就是重新开放上海修院,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教会培养接班人,解决了六省一市神职人员的培养问题;成立光启社,出版各种教会急需的书籍和神学院需要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