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4年在德国出版的《中国新图志》,被近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所推崇,他称:卫匡国为中国地理学之父。可以说,卫匡国也是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者。
(16.3)关于教友及家庭「在中国的天主教会于近代历史最艰难的时期,教友们不论个人或家庭,或作为神修和使徒运动的成员,均对福音表现出完全的忠诚,甚至为基督付出苦难的代价。
无论是圣经,或是教父,都曾称扬过圣乐;还有罗马教宗们,尤其以圣比约十世为首的近代教宗,更阐明了圣乐在敬礼中所有的服务作用。
他说,近代香港亦有好些出众的意大利人,在社会上留下佳绩,例如兴办学校或医院,协助建设本地社会。
因为除了编写古典语言教材以外,他还翻译了一些神学工具书,比如《古代教会史》、《中世纪教会史》、《近代教会史》、《中国基督宗教史辞典》等等,这些都在国内正规的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近代以来的西方,基督教的信仰与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范型。其科学、人文以及社会体制的各个方面,无不浸透着基督教的内在精神。因而国人所谓的“西学”,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导源于基督教的观念、学说和文化。
「礼仪年」这个名词也是在近代才被采用与固定的。在梵二大公会议前的礼仪运动中,曾有一些礼仪学者以不同的名称,来讲解礼仪年。此名词首次在第十七世纪时出现,之后藉盖郎惹神父的十五册巨著「礼仪年」传布开来。
“礼仪年”这个名词也是在近代才被采用与固定的。在梵二大公会议前的礼仪运动中,曾有一些礼仪学者以不同的名称,来讲解礼仪年。此名词在17世纪首次出现,之后藉盖郎惹神父的十五册巨著“礼仪年”传布开来。
它是近代上海,也可能是近代中国第一份公教报刊。1898年它与《格致新报》合并为《格致益闻汇报》,又过一年,改称《汇报》。至1911年辛亥革命停刊,历时32年,一直由李问渔任主笔。
据此,天主教传入维西的时间应早于1870年,应是咸丰末年,同治初年(1861年左右),据《维西文史资料》记载:“在近代传入维西的天主教是18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