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祝圣新铎礼仪中,当6位执事在祭台前俯伏在地表示死于世俗活于基督的那一刻,拨动了众人的心弦,尤其是作父母的看着祭台前的儿子,泪水悄悄地滑过面庞,心中百感交集,既有对儿子终生奉献的感动,又有把自己的骨肉全献于主服务教会的骄傲
忙于世俗的人转向了天主,多年的荡子回家了。儿子情绪稳定,学习热情高涨,月考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老公和家人说话的语气也温柔了许多,家里弥漫着祈祷祥和的气氛,彼此间的包容和接纳代替了抱怨和指责。
本来外公和外婆文化水平就不高,不会像人家神父似的,张口就能讲清楚,而他俩人常常用世俗中的人和事物打比方给我们听。
作为当代教友,要确立自己的生命中心于灵魂内,要有所保留地活在当下,留住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田净土,方可做到防微杜渐,才有足够的意志力去管控欲望,抵御诱惑,实现超脱世俗,历练的神贫之德。
这条路为我们而言充满太多未知,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涌,既有世俗、魔鬼、肉身三仇的猛烈诱惑,也有圣神的光照引导,护守天使的多加助佑,圣母圣若瑟的大力相帮,就看我们一路是否坚心依靠,是否坚忍到底。
有位叫玲玲教友向我们分享到,在京工作久了,每次回河北老家探亲时,总会在那条老街上来回地走一走,如果赶在主日,她一定到教堂内参与弥撒,办个告解,净化浮躁的心,努力地将自己从世俗杂乱事中解脱出束。
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回顾往日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时,你才会发现,其实,圣迹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经常会显现,只是我们忙于世俗而忽视了,或者有人说是偶然。
「上主降临的时候,我们忘记初爱、因循苟且,只顾生活安逸,缺乏爱天主的动力,毫不期待祂的新意,我们变得平淡无奇、不冷不热、世俗凡庸。
对世俗艺术的兴趣在反宗教改革时期受挫,但在18世纪克莱孟十一世教宗(ClementXI)重新赋予古代雕像主导地位。
借此来强化自己克除贪婪、虚荣和攀比的决心和毅力,尽力超脱世俗的声色诱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彩色”世界,常常保持苏格拉底式的平和淡静心态,因为苏格拉底在参观琳琅满目的货物市场之后曾如此感慨:“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东西我用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