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威县寺庄,山西太原西柳林、峰西、高家堡等教堂,我见到了一支支半专业化的军乐队。她们的身影不但出现在各类大型宗教庆典上,还频频在会议、剪彩、奠基仪式中出现。电视新闻节目中,总能认出我熟悉的面孔来。
听着张神父的介绍,我很为何庄堂口的教友们感到高兴。就这样的条件这样的环境,他们却能尽力给天主争取灵魂;而我们许多老堂口大堂口,设施条件很好,教友人数却在逐年减少。这时我想到了初期教会。
走进高庄,走进那整洁的小院,看见果实累累的山楂树,还有那茁壮生长的瓜果,无不向我们诉说着主人的勤劳。而此刻,这位主人却离我们而去了。老人85个春秋经历了风风雨雨。
截止到5月底,我们收到了威县张庄教友村的详细统计情况,可以作为典型之一予以关注和分析。
与众多教堂不同的是,西山本笃院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庭院式格局,很多细节上融合了中西方元素:中国情节的青砖青瓦、朱柱红梁、飞檐雕窗、楹联匾额;以及西式的圆窗,回廊等等.....大概设计者有着推动天主教义中国化的理念
特别是有一位已经84岁高龄的李伯多禄教友,为赶上听课,凌晨5点就让他的亲人开车从呼和浩特起身)、距包头100公里的东胜4位教友;距包头50公里的固阳、萨拉齐、石拐等地教友,以及临近的昆区、青山、二道沙河、北沙梁、
苦难堂西墙上镶有樊国梁墓碑。在修建西什库北堂时还建有主教公署、修道院、育婴堂等。围绕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是传统的中式台基,环以汉白玉栏杆,栏杆和栏杆上的装饰均为传统的中式设计。
但论规模或建筑的精美程度,位于古城上方山顶处的圣巴巴拉教堂才是当之无愧的王者,这处库特拉霍拉的建筑杰作从1380年动工开始,精雕细琢了近200年,直到16世纪才最终完工,从通往山顶的小路上抬头望去,教堂高高的网状肋梁及繁复的玫瑰玻璃窗
其中会按摩的义工梁丽,坚持为其按摩辅助治疗。大家还从家中取来适合病人穿的干净衣服、鞋袜;刘美荣大姐还为其特意购买了新睡衣、内裤等;义工赵五女端午节包了饺子和粽子给病人送去并分送给其他病友。
我被压在教堂主梁的下面作基石,从那时候起,我连动一动的权力都没有了。我抱怨,我委屈,我也像那些信徒一样向天主诉苦,天主只给我说:不要动就好,要听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