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人不可只顾现世的利益,也要为自己死后的归宿考虑,因为人不是一死了之,不是“人死如灯灭”,而是在死后还有一个公道的审判,这个审判,将决定你永恒的归宿。其次,万物因人而有意义。
所以当耶稣要前往危险的伯达尼时,多默鼓足勇气对踟蹰不前的众人说:“我们也去,同他一起死吧!”大家这才一同前往。耶稣最终走向了耶路撒冷,他像君王一样在群众的簇拥和欢呼中前进。
所以,保禄宗徒劝告教友们说:“弟兄们,我因着天主的仁慈请求你们,献上你们的身体当作生活、圣洁并悦乐天主的祭品”(罗12:1)借圣洗圣事我们已经与耶稣同死,我们的生活应该时常带着耶稣死亡——自我牺牲的标记
1860年,法拉第再次拒绝担任皇家学会会长,在这个学徒出身的铁匠的儿子眼里,“上主把骄矜赐予谁,那就是上主要谁死。”
全光焄在集会上甚至鼓动群众称:“我们今天就是因为集会感染也无所谓,因为我们是上帝合法的子民,死就是我们最终归宿,而今天参加集会的都是真正的基督教人。”
使这段话宛如飘著馨香的油膏,广传于我们城市的每个角落,默默地唤醒许多人心中守护的合理希望:『我们在各方面受了磨难,却没有被困住;绝了路,却没有绝望;被迫害,却没有被舍弃;被打倒,却没有丧亡;身上时常带著耶稣的死状
我们应牢记本笃十六世的教导,他说,“基督信仰传承并不是一些东西、一些言语的汇集,好像一个装满了死东西的盒子一样。
(玛16:18)伯多禄亦答允耶稣:“即便我该同你一起死,我也抉不会不认你。”(玛26:35)但那“不认”与“背判”的一刻来到了。在大司祭的庭圆里,在鸡啼之时,伯多禄的胆怯便表露无遗。
教宗指出,耶稣在宣布“彼此相爱”的命令之前,祂先给宗徒们洗脚,而祂最后死在了十字架上。教宗解释道,爱就是服务和给予生命。“也就是说,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却“分享天主赐给我们的特恩和恩典”。
而罪的代价就是死。也许你有金钱,也许你有学识,也许你有地位。但主耶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灵魂,又有什么益处呢?”那么,你是愿意赔上你的灵魂呢?还是愿意得到永恒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