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身份使然,这种冲动成为现实的次数并不多,反而是在别的同龄人身上看到许多。有一次我到一个堂区,那里的神父希望我给在那个地方打工的青年教友作一些分享。
(玛7:1-2)“木屑与大梁”的比喻语境来自木匠店铺,具有很强的现实生活气息。一块小木屑掉进了一位工人的眼睛里,结果一定会很痛苦。
面对这种现实,母亲并没有抱怨,而是勤俭持家,过起了平凡的生活。可好景不长,姥爷家和奶奶家发生了纠纷,这直接给母亲带来了负面影响,姥爷家的粮食不够吃,母亲关爱弟弟妹妹,经常拿上吃的给他们送去。
在我们现实的社会里,谁是幸福的人呢?可以说,我们都是,因为我们每人都有追求的实现或某方面的满足,这是不容置辩的事实。但从另一方面说,我们也都是不幸的人,因为有些满足很短暂,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当我在追求中感觉天主之爱高不可攀,以致同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和普通道德绝缘的时候,是基督之爱让我醒悟人虽然出于“灰土”(创2:7),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受制于自然规律,具有现实的局限性,但同时人是按“天主的肖像
它是在聆听青年心声的过程中走出困境,打造新的现实。」创建相遇学校的两位老师凭著他们的直觉,「有些疯狂」地展开这段旅程。他们没有任何计划,只是单纯地活出理念。
我们在教宗的陪伴下进入这项呼吁的深处,开始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超连接却又支离破碎世界中,但我们是用信德的目光去看现实。事实上,这是一道写给所有人的《通谕》,但以信德为出发点”。
这个现实给我们提出一个挑战,要求我们认真思考我们的身份和作为“天主教信徒”的我们与我们的信仰有多少的一致性。
教宗邀请天主教徒“愈加忠实于自己天主教徒的身份”,愈能表明“教会的公教性,她的普世性是一个要求在每个时代得到接纳和生活出来的现实,这是依照上主的意愿和恩宠,祂许下永远同我们在一起,直到末日。
教宗执着地表示:“光看还不够,需要触摸现实。我们缺乏的是触摸贫困,而这种触摸使我们能感受到英雄气概。我想到医生、男女护士,他们在这疫情时期奉献生命,就是说他们触摸到病魔且选择了留在那里与病患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