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JohnChrysostom说明吾主在走向耶路撒冷途中的教训时,提醒我们,基督并没有让门徒无视于摆在眼前的困难与牺牲。他强调,要弃绝“我”是件难事。
人们祈祷的时间也正好是每天耶路撒冷圣殿举行礼仪的时间:晨祭、午祭,以及晚上的隆重闭门仪式。一日三次的祈祷大同小异,每次都重复这句颂词:“愿上主受赞美!”
1523年,依纳爵经过长时间的艰辛后终于抵达圣地,实现了到耶路撒冷朝圣的夙愿。在经过热心祈祷和分辨之后,依纳爵回到欧洲开始求学,并以当时43岁的高龄在巴黎取得了哲学硕士学位。
孩子眼中的伤痛教宗亲口宣读了他为今年复活节撰写的文告,将目光转向耶路撒冷和圣地的所有基督徒团体,尤其念及世界许多战争的受害者:愿复活主基督为饱受磨难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乌克兰人民,开启和平的道路。
就像那些沮丧的耶稣跟随者,当他们彻底失望地离开耶路撒冷时,却与复活的基督相遇,之后他们便怀着新得来的希望返回他们的团体当中,为基督的复活作证(参路24:13-35)。
读经一(我要在耶路撒冷广赐和平,有如河流一样。)依撒意亚先知书 66:10-14凡爱慕耶路撒冷的,你们都应同她一起快乐,因她而欢喜!凡为她而忧伤的,你们都要同她尽情欢乐!
当他们向安提约基亚的兄弟们告知耶路撒冷大公会议做出的指示时写到,“圣神和我们决定”。他们以现实主义的态度认识到,是上主每天让“得救的人”加入到团体里,而不是靠人的说服努力。现在和那时一样吗?
✦历史背景:这是一个属灵的比喻——亚巴郎不是期待迦南地的城邑,而是「天上的耶路撒冷」(参《默示录》21章),即神圣而永恒的城。
「耶稣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来,到耶里哥去,遇到了强盗……』」历史背景:耶路撒冷到耶里哥之路长约27公里,是荒凉而危险的山路,常有盗贼出没。这个设定对听众而言非常真实。
每次从耶路撒冷回来,我都有新的认识。这两个民族都是闪米特人,都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苦难和挫折的历史让他们伤痕累累。这场中东悲剧完全是心灵的问题。彼此暴力相向无助于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