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头写到:众所周知,宗教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现实文化现象,具有相当程度的公共性。
实际上,耶稣的蒙难和遭遇带给我们正确面对生活的勇气、毅力和安慰,让我们不是逃避,而是接纳、迎接现实的种种挑战,努力借着今生的考验,稳渡世海。耶稣的光荣复活更让我们所有信他的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教宗说:这句话完整地表达了默西亚,天主之子的悲痛,祂面对死亡悲剧,而这个现实与赐予生命的上主的身份截然对立。祂被自己的人遗弃,被门徒们出卖及背叛,被讥笑祂的人包围。
但教宗补充说,这一痛苦的现实只是「特殊的情况」,重要的是反思为什么发生在我们的教会内。
有了崇高的梦想,只要矢志不渝地追求,梦想就会成为现实,奋斗就会变成壮举,生命就会创造奇迹。 1980年9月14日,舒乐博士"为无上荣誉的上帝而造就人类辉煌。"贡献了大教堂。
现在我们堂区人手一本《圣经》,大家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读经、查经、分析历史背景;不懂必问,每读一段一句就联系现实,反思有什么深远的意义。几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圣经虽说是几千年前所写,但永远不过时。
在天国的路程中充满诱惑和挑战,每个人的生命既痛苦又漫长,即便是已决心遵从父的旨意,以自己的死来为世人赎罪的耶稣基督,在预见变为现实的瞬间,在被钉十字架、当痛苦与死亡接踵而来的时刻,也说出我的天主,我的天主
这种教友总存在一种侥幸心理,就像很多人羡慕两个天堂的生活,现实随心所欲,临终再洗礼、告解,赚个大便宜。
鬼鬼祟祟的试探者不直接将人推向恶,而将人推向虚伪的善,使人相信真正的现实就是权力,且是首先要满足的基本需求。。
这些问题为我们信友听起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但为这些教外人而言,在世俗大浪中追逐名利是很现实的。他们是现实主义、功利主义者,只将自己的目光定格在了现世中可以唾手可得的利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