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得充实,也就不再空虚。那天早晨,我们乘车去河北石家庄修道院,“信德”社就设在修道院内,我们朝拜了圣堂,参观了设在院内的图书馆、工作室、阶梯教室。有的修士还在上课。
那种无奈、空虚、失落的感觉消失了,有的是清洁、干净、充满希望的感觉。以前的那种感觉似乎又回来了。天主啊,我不要彷徨,我要勇敢无畏;我不要低落,我要振奋;我不要同流合污,我要跟随你。
正吃晚餐的时候……耶稣就从席间起来,脱下外衣,拿起一条手巾束在腰间,然后把水倒在盆里,开始洗门徒的脚,用束着的手巾擦干……”(若13:1-15)从这段生动的福音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1、洗脚是空虚自己
唯有当我们努力空虚自己,让圣神来充满我们;唯有当我们自由地放下物质、意识形态和情感方面的依恋,让圣神更有效地引领自己;唯有当我们在心中培养谦逊、款待和接纳的态度,同时戒避得意自满和唯我独尊的心态;唯有在这些情况下
这种“内在之死”表现为我们不断以形象、角色与成就来掩饰自身的脆弱,而不愿直面内心深处的空虚。然而,在《圣经》中,天主并未对此感到惊慌:祂的第一个反应是寻找人,并询问:“你在哪里?”(创三9)。
(玛16:26)训道篇2:21:「有人以智慧、学问和才干劳作得来的,却应该留下,让别人不劳而获:这也是空虚和大不幸。」【历史背景】训道者指出一种古老的社会现实:劳动所得可能最终流入不配的人手中。
圣保禄宗徒在《斐理伯书》中阐明这一点说:『祂使自己空虚』,『贬抑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二7-8),以促成这种合一。这便是空虚自己、贬抑自己的逻辑。」真正的司铎「是个非常亲近他子民的中保」。
我所观察到的第二点是:很多人现今所感受到的是内心深度的空虚。尽管他们的物质水平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实际所需。
我所观察到的第二点是:很多人现今所感受到的是内心深度的空虚。尽管他们的物质水平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实际所需。
曾敏(左)正与一位老人探讨信仰当代人的特征是物质丰富,精神空虚,很多人在享乐中迷失了方向,在金钱的诱惑下套上了罪恶的枷锁,使鲜活的生命没有了自由。这些都驱使人们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