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几个朋友不仅羡慕他俩在课堂上的相得益彰,也常常津津乐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甜蜜互动。我至今还记得,有一次,我偶然遇见他俩在散步,正停留在路口等红绿灯时,尹玮玲为吉姆整理围巾的温馨一幕。
这个星期的四旬期旅程就是容许基督的爱,透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性现实中,照耀出来。这是一个内在的、需要发生的转化,也即是“皈依”(希腊文:metanoia)的真正意义:以不同的方式去看事物。
那么我们能问问我们自己我们带什么东西回到日常生活中去?我愿意随着我们刚才听到的福音,用三个词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带什么呢?发光、听从、别害怕。我们带什么给我们?我用这三个词回答:发光、听从和不要害怕。
我们被邀请进行净化的洗礼,谦虚而忠信,如同基督的前驱,耶稣的功业不是让人眼睛一亮的特殊行动,他是那么谦卑,他进入各种日常生活里,融入人们各种不同的行动中,这些是天主愿意成就的完全救恩,他以贫穷的、信赖的方式成就了
这种新的身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富有成果性:如果它是真的,那么它必定会在日常生活中结出果实来。
“西默盎学习到,天主不是在特殊非凡的事件中来到我们中间,而是在我们看来单调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活动沉闷的节奏中、在以忍耐和谦逊进行小事时、在努力承行天主的旨意时,”天主来到我们中间。
在基督徒的日常生活中,诵念《圣三光荣颂》(GloryBe)是一种表达对天主圣三——圣父、圣子、圣神——无限敬礼与赞美的方式。我们常说:“愿光荣归于父、及子、及圣神……”但“光荣”究竟意味着什么?
每个比喻都讲一个取材于日常生活的故事,但却它想告诉我们更多,让我们了解更深的意义。比喻令我们发问,邀请我们超越表象。面对给我所讲的故事或所呈上的图像,我当自问:在这故事中我在哪儿?
感恩祭不仅在祭台上举行,更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在那里,一切都能成为奉献与感恩的祭献。为了预备庆祝这感恩祭,不在于多做些什么,而在于腾出空间:意即卸下负累、减少索求、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
日常生活中,她以温柔与慈悲待人,从不以恶报恶。渐渐地,她赢得了丈夫的尊敬,婆婆也被她感化。最终,她的丈夫和婆婆都领洗入教,归向基督。教育的启示:婚姻是家庭教育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