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乃至世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不同的文明与价值体系彼此冲突、博弈,引发巨大的动荡;全球不同信仰、民族、价值观的公民表现出大异其趣的心态。
每个人都以孩子般的心态,开启了由河北“信德”组织的为期9天的以色列朝圣之旅。
一段时间之后,从北京回到长治,田连恩夫妇一起走进教堂,情不自禁地和教友们分享他们的经历和心态的转变,然而思想离行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田连恩说:这时我心中的恨意消失了,但还没有做到主动去与弟兄们握手言和。
(1)教会的自我认识时代的变革带给中国巨大的变化,无论社会的发展,还是整个国民的心态变化都超出中国教会的适应能力。从某种角度讲,教会内部遭遇世俗化的侵袭,表现出自我迷失的迹象。
我们的幸福平安不在于是否把这种两可之间的状况全部克服了,而在于能够与这种不完美状况共存的心态和能力。这种不完美除了在自己身上暴露无遗,在其他人身上亦然。
这些常是可悲、令人不安的恐怖行为的产物,若望保禄如此形容:「以恐怖行动杀人的人,滋长轻贱人性的心态,表现出对生命、对未来的绝望。在他们眼中,一切事物都是可憎的,都应被毁灭」9。
他尊重教会权威,但是意识到改革不能仅仅依靠教宗发布的法令,需要审时度势,依据16世纪的时势来改良宗教生活,使之适应当时人的文化和心态,这样改革才能振兴[8]。
因此,谈论中国教会的自身建设,在依据梵二有关教会论述的同时,必须以一种开放性和建设性的心态深入到教会所处社会的命运中。
故在宗教交谈上,一方面要忠于自己的宗教信仰及教义,另一面也要有「开放」的精神,认识其他宗教的思想,投入了解和关怀中,互相欣赏和尊重,因为每一个宗教都有其真理的内容;故在宗教交谈中,千万不可抱着「传教」或「说服」的心态
从这唯我独尊的心态便产生了丢弃各种事物的用後即丢逻辑,把他人和大自然当作单纯的物体并引出不可胜数的统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