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天主的爱”这一真正内涵,才能认识到,作为对邻人的爱及与此同时形成的友爱则是一切伦理要求的完满(迦5:14)和该信德唯一而多种表现的工程。
而他自己也始终是个朝圣者,坚守着道德伦理、执着于绘画创作、同情关爱着最卑微最弱小的最小兄弟。
教学工作之余,编著有《天主教于三秦大地——以周至教区史略为例》,著有《今日中国天主教徒的灵修》、《浅谈当代中国文化领域内的基督宗教伦理》等论文。
诚如教宗方济各在日本所言,世界和平跟玉石俱焚的威胁无法相容;相反地,唯有「团结合作的全球伦理」能缔造和平。友爱促成对话与信任「不信任和恐惧会导致关系脆弱,提高暴力的风险。
人在尘世中生活每时每刻都承受到善和恶这两种相互矛盾,而又同样强大力量的吸引,是对道德戒律与伦理义务无条件尊重、服从,还是将个人的快乐和利益最大化,甚至是置于道德法则之上?
一种文化不但要靠其自身的生命力求生存和发展,其他如政治、经济、法律、伦理、道德等因素也影响其发展。十位博士的抵制呼吁不禁使我们想起了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悲剧。
培训班安排5天,第一天首先由全国一会一团的姚顺神父给大家开讲了第一课“教会礼仪”,之后由刘学兵、赵明忠、樊义德、袁广义、张家起、李强神父分别给大家讲授了福传与传道员的培养、祈祷与灵修、婚姻伦理、礼仪与弥撒圣祭
1675年又译《司铎典要》在北京出版,专为司铎伦理用的神工书,共分二册;分①论司铎的地位和职务,举行弥撒虔诵日课与施行圣事。②关于超性三德、天主十诫和公教教规。
中国教友的这种尽本分的心态,它可能导致他们把圣事视为恩宠分施的某种机械性过程,似乎只要他们按时出席教会的圣事礼仪,个人得救便无虞了,这种观念的可能结果是,这些教友缺乏一种心灵/灵修的主动准备和自我更新的精神,缺乏一种伦理意义上的动力
然而,像“两恶相较取其轻”“硬起他们的心”则涉及到天主教的深层伦理原则。针对黎玉范提出的问题,罗马传信部于1645年9月12日正式回复说,当怀疑这些仪式是否含有迷信成分时,应该禁止这些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