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典范
2003-07-07 09:25:19 作者:刘秀荣修女 来源:信德报(第185期)
——追念敬爱的梅乘骐神父
这张照片是1995年梅乘骐神父与刚发过初愿的刘秀荣修女的合影。
据刘修女回忆,“梅神父是我的神师,也是很多神父、修女、修士和教友们的神师。他真是一位好神父、好神师,幸好有他的指点,我才有今天的圣召。对这位老前辈,我有说不尽的是尊敬、感谢、感激…… 记得当时在我发初愿的弥撒一结束,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神师梅神父,并与老人家留下了这张终生难忘的合影。”
梅神父一生帮助培育很多青年神父、修士修女和教友们。如今,刘秀荣修女服务于上海教区与光启社。
—— 编者按
德高望重的梅乘骐神父已经去世五年多了,我的感觉是,他从没有离开过我,也许是我对他的敬佩、敬重又熟悉的缘故。他那慈祥的面容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早就想写点什么,以表达我心中对他的无限感激和崇敬仰慕之情,但我一直懒于动笔,直至今日才完成宿愿。
幸福的童年
梅神父于1907年12月21日生于上海的杨树浦的一个老教友家庭,原籍青浦县。祖父的故居在青浦城内福泉路,后经自愿奉献,改建为小圣堂名若瑟善终堂,人称青浦梅家天主堂。当时的教友多为渔民,船是他们的交通工具,又是他们赖以为生的生产工具,因为他们都在自己的船上撒网捕鱼,故又称网船教友。
他的父亲早年曾经商开办织布厂,57岁时蒙主召回。母亲勤恳善良,坚持每天望弥撒,数十年如一日,以热心善表抚育子女。晚年因教难,三个儿子或坐牢或劳改,母亲无怨无尤,甘心承受。
梅神父排行第五,上有二哥二姐。在和睦喜乐的家庭气氛中渐渐长大,到了读书的年龄,他的父亲把他和两个哥哥送到耶稣会办的徐家汇公学就读。为了方便三个孩子读书,全家从杨树浦迁到徐家汇镇路。在徐家汇天主堂附近。
主的召唤
他18岁(1925年)于徐汇公学毕业,因有志修道,毅然入耶稣会初学院。在校期间他勤奋好学,诚实善良。有一次,他告诉我:耶稣会有一条小规矩,不能连续看两个小时的书,为了保护眼睛,他看好一个小时后,就站起来走一走,又坐下来继续看书。他谨慎守规,乐于助人,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
他在耶稣会修院的全部学程是:初学期后,读文学两年,专修拉丁文。接着攻读哲学三年,最后神学四年是在河北省献县修院完成的。其间卒试培训是在母校徐汇公学执教数学。
主的派遣
1940年5月30日,他在徐汇大堂晋升铎品,由上海教区惠济良主教主持祝圣典礼。晋铎后,他满怀传教神火,接受长上派遣赴苏北盐城、阜宁地区传教救灵。他谦逊爱人,幽默风趣,深受当地教友的爱戴。
1943年,调回上海任土山湾孤儿院小学校长。不久,又调任汇师小学校长。解放后,离开学校,继任徐家汇天主堂神父职。1953年,由耶稣会总会长任命为徐家汇耶稣会住院院长,他于同年12月3日圣方济各沙勿略节日行就职礼。他乐于服从,善尽其职,默默奉献。是我们听命服从的典范。
峻的考验
他于1955年9月8日圣母圣诞那天,在徐家汇司铎住院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主教以及其他神父多人。被捕后,关押于上海第一看守所。连家属也不能接见。后判刑七年,至1962或1963年期满获释,先去虹口圣心堂暂住,后回到徐家汇教堂,与其他神父集中在原圣母院旧址,从事手工劳动。1966年“文革”开始,教堂被封,一切宗教活动被迫停止,神父们被集中劳动。一次,在教堂门前的广场上,众目睽睽之下,造反派强迫神父们踩踏放在地上的一个大十字架,以资取笑侮辱。梅神父坚决拒绝,誓不屈服,当场被红卫兵野蛮地用铁棍在背上猛打三棍。导致脊椎骨严重伤裂,造成终生驼背,晚年只能坐轮椅行动,但他从不抱怨,默默忍受。经过考验的信德更有价值。
奇妙恩典
1980年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梅神父一度在佘山修院任教,每有余暇,即投入圣教书籍的翻译工作。他译著的书有:《天主教简史》、《憧憬天乡》(此书曾五次增印)、《天主圣三是我的欢乐》、《依撒伯尔、卡德》,《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等,共计约一百余万字。后来,修女院也开学了,主教请他担任修女院的神师,并讲授《圣经》。他总是说,谁也想不到会有今天,真是天主的奇妙恩典。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在宗教信仰获得自由后的初阶段,不知出于何种理由,规定望教者必须年满18岁才准领受洗礼,以致不少老教友把新生婴儿抱来教堂要求施洗,竟遭拒绝。梅神父对此深感有违教会原旨,认为限制领洗年龄,实质上是在限制信仰自由。因此在一次小组会上提出质疑,力主恢复传统圣制。蒙绝大多数人赞同,从而使无数婴孩和儿童能照常享受圣洗圣事的神圣权利。这又是圣神光照下的奇恩。
简朴的生活
他住的房间,一张破旧的写字台,一个简陋的竹子书架,一把竹椅,一张床和几个纸箱。没有衣橱,也没有衣柜,整天快快乐乐,他常常看《圣经》,保禄书信中他最喜欢的一句是:“时常欢乐,不断祈祷,事事感谢。”(得前5:16-18),并身体力行教导他人。我也受到他的感染,把这句话印在我发初愿的纪念圣像上。他和蔼可亲,待人热情。看望他的教友络绎不绝,教友送的东西,他都转手送人,就连他家人为他特意买的当时最新式的羽绒服,也送给了修女院初学院长朱洪姆姆。他把自己的生活费和稿费给修女院买了共23辆自行车,一架电子琴,一台微波炉,一台录像机等。他为佘山山顶大殿买了一架电子琴,我发初愿时他送给我家乡的圣堂一架电子琴。他向“信德”社不断捐款,为河北石家庄培养修士,每月寄去500元。但不久后,他因病医治无效,于1997年7月16日在上海徐汇大堂,安然去世。享年91岁。
梅神父的一生是爱的一生,服从的一生,贫穷的一生。他完全把耶稣会的精神淋漓尽致地活了出来。他不仅是耶稣会的光辉典范,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精神在激励着我们,特别是修道人要勇敢地一步一步走下去,一步一步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