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圣诞节有感
2024-12-26 16:36:06 作者:陈央聪 来源:信德网
平安夜,圣洁夜,耶稣诞生为了爱。耶稣圣婴爱我们世上的每一位。天主子降生成人,唯一的目标就是爱人。“祂爱了世上属于他的人,就爱他们到底。”(若13:1)马槽中的爱,是祂的开始。
一、简单回顾
修道这么多年,今年的圣诞节是最轻松的一个圣诞节。往年在堂口里准备圣诞节需要忙上一段时间。开大小会议,安排各样事务,应付外来的各种任务或者找人来应付,搭建马槽,购买圣诞礼物与鲜花,堂内外装饰等等。忙前忙后,思前想后,总想把圣诞节过好。现在彻底抽身出来,不再面对大小事务,一心一意的学习,人生中应该是最后一次那么久也是那么高规格的学习了。知天命了还有机会学习,也是难能可贵的,必须珍惜这段时光。
二、今年圣诞节的几点感想
有幸今年的圣诞子夜与圣诞节都在北京西胡林教堂与教友们一起度过。圣诞节前几天,刘哲神父打电话告知说去帮忙弹琴,我是怀着试试看的心态答应下来的,因为我知道弹琴对我来说不是很会,只能说凑合一下吧。
周日(将临期最后一个主日)我去了西胡林教堂。第一次去那里,是一个唱经班负责人打车过来。因唱经班指挥的要求,让我与他们全体唱经班人员练习配合一下整个弥撒流程歌曲,毕竟我们都是陌生的有缘人,我就很爽快的答应了。
周二平安夜,周三圣诞节上午正式服务。人在他乡异地,但教会是一家,身为修道人,四海为家,在哪里都可以为天主服务。其实弹琴只是一个配角(学会做配角也是一种修行),是为配合唱经班,而唱经又是为歌颂赞美天主,所以弹琴在礼仪中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是具体的歌唱者,他们用生命去歌颂天主。
过节期间带给我另一个感受就是这个堂口的礼仪氛围相当的美丽。
进堂的教友们都非常有秩序,在教堂没有讲话的声音,没有手机的吵闹声,礼仪在安静神圣中有序进行着,感受天主亲临在礼仪中。而且整个礼仪很传统。传统不是固旧呆板,而是在保守中开放,开放中守旧。教会就要有自己的特独的风格,不能跟着社会的某些东西而逐渐迷失自己。有了自己的立场才能做一些开放式的调整。因此,我认为,礼仪不能跟风。我们应在梵二会议礼仪宪章的精神下不断发现我们礼仪的美。
西胡林堂口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亮点:男教友比较多。
这是非常有特色之处。若要一个堂口成为有活力与生命力的堂口,必须有男教友站起来,为天主作工。在服务中与他们有几次一起吃饭,就感受到这份融洽,也看到男教友们对堂口的归属感。因为掌厨的几位都是男教友,给人感觉就是他们做饭,其他教友们享受,我觉得那是天主在乐园的美好情景,氛围相当的不错。当下教会处在女教友多,银发教友多的情况,所以特别需要中坚——男教友站出来,为教会服务。因为天主赋予男女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天主造的男女性别之间本身就有差别。女性更具有阴柔之美,更适合做一些内部的事务。而男性在天主的造化中,担负力量与保护、遮盖和供给的责任。一个堂口如同一个家庭一样,需要有母性,也需要有父性。在牧灵工作中复兴男教友也是我们当下应做的工作。而且有些教友家庭内女教友进堂的比较多,而男性不太愿意进堂。若能让男性也进堂来,或者让这些人先来教堂帮忙做一些事情,作为牧人能看到他们的特长之处,用他们的一技之长,给他们创造一个服务教会的机会,慢慢地让他们找到来教堂的归属感,引起他们对教会服务的兴趣,我想,让他们不来教堂都很困难吧。这不是一个复兴家庭很好的举措吗?
三、刘哲神父对家庭的重视
刘哲神父在整个大瞻礼的几次讲道中,多次提到有关家庭与夫妇的关系。也许这是他的专业性吧。他提到我们基督徒不要焦虑,对家庭内生活也一样不要焦虑,因为焦虑只会让你活的更糟糕,有些焦虑症就是那样。而要相信天主,我们更要自信,因为我们每人都是天主独一无二的,有自信后才能更好地与人打交道。任谁都不喜欢与一个有负面情绪的人来往。
神父还提到,我们基督徒不是主日的教友而已,还应在日常生活中为天主作见证。基督徒是活在人群中作光的人,不是每天愁眉苦脸的难受,而又常羁绊于小事的人,我们应当挺起身抬起头来,宣告我们做基督徒的福分。
另外,神父也提到我们要改变自己。在很多人的家庭中夫妇们总想改变对方,最后只会两败俱伤。而夫妇只果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建设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亦多次提到,在家庭里不要抱怨,抱怨是一种毒药,只会带来消极的互动,不会带来积极的良性循环。
四、宣布禧年
刘哲神父在宣布2025年禧年之际,西胡林堂口也是禧年的朝圣地之一,教友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了,掌声不断。其实一个堂口被教区指定为一个朝圣地时,也是对这个堂口的肯定,肯定这份恩宠,也肯定了他们的努力。
结语
今年的圣诞节,让我感受到由忙到简,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经验。若想一个堂口的牧灵工作搞好,应有好的带领者,在西胡林教堂里感受到堂口如同家庭的氛围。想复兴一个堂口,其实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但又是互相联系起来的。那就是复兴男教友和复兴家庭,这两个元素太重要了。希望我们在圣婴的眷顾之下,大踏步的迈进禧年。
(本文作者为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硕士班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