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座将临期第三场默想:天主的伟大在于柔弱,向相遇开放
2024-12-23 09:00:36 来源:信德网
迎接天主圣子的圣诞,祂在起初就是圣言,祂变得渺小脆弱,形同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婴孩:柔弱的力量和伟大全在于此。12月20日上午,教宗府讲道神师、方济各会士帕索里尼(Roberto Pasolini)神父在保禄六世大厅向罗马圣座提供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将临期默想,强调了上述重点。三场默想的总主题为“希望的门:经由基督诞生的预言走向圣年的开启”。
天主真正伟大的隐秘尺度
继前两场的默想,帕索里尼神父省思了惊讶的门和信任的门之后,现在勉励在场者跨过“柔弱”的门槛:这是进入天国的钥匙。神父解释,柔弱不是一种限度或一种匮乏,而是“谦卑与静默”的力量,就如种子在黑暗的泥土中发芽生长一样。
天主真正伟大的隐秘尺度就是柔弱,祂凭着信赖将自己降低到人的高度,好能陪伴人的成长。因此,柔弱是上主的“衡量标准”,是 “祂的选择和应许得以实现的地方”,也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顺从“建立真实关系的愿望,承认别人的存在、呼吸和自由表达的权利”。在这层意义上,“柔弱”意味着开启“相遇的空间,让每个人做自己,不凌驾于别人之上,或抹煞其独特性”。
行善之前,需要成为卑微的人
为了深入探讨天主这个最细微和最具决定性的特质,帕索里尼神父对《玛窦福音》叙述的“公审判”比喻(廿五31-46)作了仔细、全新的解读:这段经文指出,在末日时,上主将依据兄弟友爱的准则来审判人类。教宗府讲道神师解释说,这个比喻更深的意义则是,所有的人,即使是那些没有接受福音的人,终有一日都将能“透过对上主最小的弟兄施以的仁爱”而进入天国。
由此引申出“基督徒的重大责任”,即不仅需要“善待他人”,还需要“允许他人这样做,从而表达出他们人性中最好的一面”,并使柔弱成为“肖似和忠于”天主的准则。因此,帕索里尼神父重申,公审判比喻的首要意义正是:“在行善之前,记得使自己成为卑微的人乃是美好且必要的”。
柔弱是福传的行为
这位方济各会士补充说,事实上,天主“不仅希望祂的子女懂得去爱,也应懂得接受别人的爱,使他们“有机会成为善良和慷慨的人”。这是一种“更深层”的爱,给别人留空间,使他的人性“以最好的方式展现出来”。
实际上,若一个人“以没有防卫的温良态度”接近他人,并让他 “看到并接纳我们的脆弱”,实施“最难做到的艺术,不是去爱,而是让自己被爱”时,这就是爱他的近人。因此,柔弱是一种极富多产的“生活型态”和人性,是一种“真正的福传行为”,因为它使别人有机会作出兄弟友爱的举动。
亚西西圣方济各的典范
帕索里尼神父以圣方济各为例,指出这位圣人将“柔弱”作为“跟随”上主“的准则”,并成为“我们最深切认同的一部分”。这在圣方济各与苏丹王卡米尔( Malik-al-Kamil)的相遇中尤其体现出来:两人交谈之后,苏丹王没有皈依,但他接纳了方济各并照顾他。圣方济各则抓住时机,让苏丹王表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教宗府讲道神师接着说,“基督徒并没有‘垄断’行善”,但也必须允许他人行善。
努力成为最真实的人,不判断他人
帕索里尼神父然后谈到“公审判”比喻的另一个基本层面。他解释说,这比喻邀请我们停止所有的人性判断。这些判断倾向于提前,也就是在上主的公审判之前作出。因此,与其说是“公审判”的比喻,不如说是“终结所有判断”的比喻,因为如果我们停止判断近人,再说判断也轮不到我们,那么我们就能够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日益成为“无偿奉献的人,走出‘经济’逻辑,这个逻辑使我们做事只求回报”。
感恩不可收买,是免费的
事实上,远离机会主义的期待和动力,人类将能走上唯一真正的道路,那条“完全无偿”的道路,停止那些试图收买他人感激的行为,并打破用来衡量自己身价的攀比规则。帕索里尼神父再次强调,唯有如此,人才能向“一种深而具体的幸福”敞开心扉,克服认为自己毫无价值的恐惧,并开始奉献自己,“允许别人也如此对待我们”。
无意识行善的价值
由此可见,“无意识的行善”才是进入天国的真正钥匙,这种善行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作出的,但别人却会看到。教宗府讲道神师解释说,到了末日,“最大的惊喜”将是发现天主“对我们没有任何期待,只渴望看到我们在爱内相似祂”。到了那一天,“所行的善或恶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透过这些行为,我们是否能彻底接纳及成为我们自己”。
体现柔弱,分享希望
最后,在主的圣诞和禧年临近之际,帕索里尼神父邀请在场参加默想的人,在这个看似“充满敌意或冷漠无情”的世界上“对体现柔弱作出选择,好能分享福音的希望”。其实,这个世界只期待与“天父对子女虽脆弱却总是值得爱的肉身所显示的慈悲面容相遇”。
神父重申,“以极大的诚意跨过禧年的圣门,无须担心所展示的与教会世世代代以来得以成熟的面貌有所不同,这确实会是一种极大的希望”。这场默想的结尾是为圣年祈祷,求上主的恩宠将人转变成“福音种子的勤奋耕耘者”,“充满信赖地期待新天新地”。
(原载:梵蒂冈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