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国际友人翁德光神父 Fr. Larry Lewis MM(上)
2024-12-18 10:35:41 作者:叶声 来源:信德网
引言
(美国中部时间)11月29日晚(北京时间11月30日晨),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传来:翁德光神父因突发心脏病于11月28日去世了。翁神父是一位虔诚敬业的玛利诺会士,曾任职“中国教师和陶成者项目”(主任),用20年时间全身心投身服务中国留学生的事工。多年来,翁神父一直对华友好,尊重中国神长教友,理解支持中国教会,是一位难得的国际友人。
惊闻噩耗,无论为玛利诺会神父和修士及修女,还是其亲朋好友,抑或国内认识他的各界朋友,尤其受益于“中国教师和陶成者项目”的中国主教、神父、修女、修生、教友留学生,都感到十分震惊、心疼、悲伤、扼腕、唏嘘!很多朋友在问:一直健康开朗、风趣幽默、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老翁(Larry)真的走了吗?怎么回事?怎么走得这么快?中美各界很多朋友实在难以置信,也难以接受,很多朋友难过地哭了。
那么,除了认识和熟悉他的朋友之外,可能很多神长教友及朋友并不十分了解这位国际友人。在其明日(12月18日)下葬前夕,让我们首先通过他的服务来认识一下大洋彼岸的这位国际友人。同时,让我们通过近日一些留学生主教、神父、修女们分享的感人故事来进一步认识这位中国教会的朋友,并为其祈祷,祈主赐以永安。
“中国教师和陶成项目”
名称:中国教师和陶成者项目 China Educators and Formators Project
名称演变
该项目最初的英文名称为:An overseas 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for Chinese seminarians,中译“中国修生海外研究生培训计划”。
稍后更名为:Chinese Seminary Teachers & Formators Project,中译为“中国修院教师和陶成者项目”(亦译“中国修院师资培训计划”)
2016年在庆祝该项目成立25周年之时,其名称正式更名为:China Educators and Formators Project,中译为“中国教师和陶成者项目”。
项目历任负责人(主任)
1993—1994:林慈华神父、翁德光神父
1994—2013:翁德光神父
期间(1999—2000)因翁神父度安息年,廖光昭神父(Rev. Clancy Engler, M.M.)代理负责服务1年。
2013 至今:田明德神父
林慈华神父(Rev. Lawrence W. Flynn, M.M.)
翁德光神父(Rev. Lawrence J Lewis, M.M.)
起源:1991年由在华教书的美国玛利诺会士林慈华神父发起成立,目标是与中国教会合作,协助中国修生赴美留学,为中国修院培育教师人才。在中央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上海佘山修院作为第一个试点,1991年派送了第一批4名修生留学生赴美。在有了第一批留学生的经验基础上,经当时的国家宗教局批准,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与其合作,分别于1993和1994年先后派出41名中国神父、修生和修女留学生赴美。从此,中国教会留学生赴美的大门得以打开。
在以上45名留学生的基础上,该项目自成立至今中间时期的关键人物翁德光神父以负责人的身份,根据中美教会及玛利诺会的实际情况,“中国教师和陶成者项目”每年服务25名中国留学生成为了常态工作任务。
从1993到1994年在这个服务中国留学生及与中国教会合作的岗位上,翁德光神父是该项目任职最长的负责人。在他做玛利诺会司铎49年的生命历程中,其中20年的时光献给了中国教会——陪伴中国留学生,支持中国教会。长期以来,无论国际社会发生什么风云变化,林慈华、翁德光、田明德、王朋等玛利诺会神父始终站在了中国和中国教会一边。作为一位国际友人,翁德光神父堪称中国教会的恩人。
昔日一些朋友因不了解“中国教师和陶成者项目”,并因对有点敏感的“项目”名称而让其披上了一副神秘面纱。其实,Project既可以译为“项目”,还可以译为“工程”、“计划”。该项目就是接受中国神父、修生、修女和教友留学生,协助中国教会培育、陶成人才,鼓励支持留学生学成归国,报效祖国,服务中国教会及社会人群,当然还有海内外的华人教友。当然鉴于该名称带来的敏感问题,据现任项目主任田明德神父介绍,其团队也有思考一个更适合中美文化的名称。这是本文以外的题外话。
骄人成果
今年8月2至4日在芝加哥召开的美中天主教交流协会第 29 届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教师和陶成者项目”(China Educators and Formators Project)获得了“可敬者利玛窦奖”,以表彰玛利诺会为175名中国司铎、修女、修生和教友毕业生所做的培育工作,以及为中美两国人民建立友谊和对话所做出的慷慨贡献。这块奖杯是美中天主教协会代表中美教会及捐献合作者对包括已故负责人林慈华神父和翁德光神父及现任主任田明德神父在内的玛利诺会神父修士修女之卓越贡献的感恩表示。
截止2024年8月,已经有175中国神父、修女、教友通过“中国教师和陶成者项目”获得奖学金,完成学业。其中,6位留学生学成回国先后晋牧(裴军民、徐宏根、杨晓亭、吴钦敬、姚顺、甄雪斌)。放眼全国各级、各地教会、修院、机构等,均有这些留学生主教、神父、修女的身影。尤其翁德光神父等玛利诺会士及其合作伙伴和爱心捐献者为中国教会所做贡献应该写入这一时期的中国教会史。
附1991—1994中国教会通过“中国教师和陶成者项目”赴美45名留学生情况:
●1991年第一批4名中国修生:陆裕春、倪勇;陈书杰、窦学森。
●1993年第二批18名中国留学生:(上海)陈瑞奇、兰江、李占江、费百银、沈宏琪、陆南飞;(北京)甄雪斌、王和平、任占军;(沈阳2名新铎)裴军民、张克祥;(上海3名修女)潘秀芳、陆一、沈琦;(全国)宗学宁、申合修、宗可光、林进德。
●1994年第三批23名中国留学生:(全国修院3名新铎)姚顺、李合祖、徐宏根,(2名修生)张秋林、李东平;(苏州教区1名新铎)林振球;(北京修院3名修生)师惠敏、杨宇、侯天祥;(中南修院3名修生)王利民、蔡少光、王隆葵;(河北修院2名新铎)郭树林、牛焕岐;(邯郸教区1名修生)闫德芳;(西安修院2名修生)陈广前、李广飞;(西安教区1名修生)陈瑞雪;(沈阳修院2名修生)李洪才、李明圣;(上海佘山修院3名执事)方补课、陈天智、徐涛。
(摘自2022-07-15拙文“缅怀中国教会的朋友林慈华神父”一文上篇“二、林慈华神父与“教师和陶成者项目”及初期的留学生”)
翁德光神父其人
翁德光神父(1947—2024),本名:老楞佐/乐伦·若瑟·刘易斯 (Fr.Lawrence Joseph Lewis, M.M.)于1947年1月16日出生在纽约,2024年11月28日在纽约因病去世。妈妈(Mary Louise Diodato )是来自意大利的移民教友,爸爸(Joseph John Lewis)是来自黎巴嫩的移民教友。1966年加入玛利诺会,1975年晋铎。1975年至1977年曾在台湾学习工作,1977—1988年边工作边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1988至1992年在香港特区服务及中国武汉理工大学任教。1993年调回美国担任多个职务,同时从1993—2013年担任“中国教师和陶成者项目”主任20年之久。经过慎重思考,祈祷分辨, 翁神父于2013年辞去了“中国教师和陶成者项目”主任之职,专注灵修辅导服务,直至去世。
玛利诺会发出的讣告这样高度评价其卓越品德:“他的朋友和同学深深怀念他,记得他是一位善良且充满同理心的朋友,在牧灵工作中慷慨分享自己的一切。他的坦率与幽默感打动了无数人,而他那洋溢喜乐的笑声总是令人欣慰。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讲道者,能鼓舞他人以更大的热忱履行各自的福传使命。他的生命与见证深深感动了世界各地的朋友们。” 当然也包括175位中国留学生及无数中国神长教友及朋友。作为一位“深具灵修修养,能够陪伴和引导他人的智者,翁德光神父在中国留学生及各界朋友中也享誉盛名。
借此机会,在感恩包括翁德光神父在内的所有玛利诺会神父、修士和修女的同时,作为翁德光神父的朋友,我们不但为翁德光神父虔诚祈祷,而且也向翁神父的姐姐、妹妹及其家人,还有玛利诺会大家庭、翁德光神父的今昔同事及合作者表示诚挚感谢、慰问。
Taking this opportunity,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heartfelt gratitude to all the Maryknoll Fathers, Brothers and Sisters, including beloved Rev. Larry. As old friends of Fr. Larry Lewis, we not only offer our prayers for him but also extend our sincere thanks and condolences to his sisters, brothers, and the extended family of Maryknoll, and to all of Fr. Larry's current and past co-workers and collaborators as well.
2010年12月14日翁神父在“当代圣召培育论坛:陶成与教育”发言
来自中国的深切怀念
翁德光神父去世后,众多中国神长教友,尤其中国曾经留学或认识他的主教、神父、修女、教友在震惊、悲伤之余,纷纷为这位亦师亦友的恩人朋友献祭祈祷,以图片和文字追忆悼念。如,当内蒙古乌兰察布教区姚顺主教(安多尼)获悉翁德光神父因突发心脏病去世的消息时,深感震惊,也感到非常难过,这些天一直为翁神父献祭祈祷。姚主教说,“虽然很多年没有机会再同翁神父见面,但总能记起他的音容笑貌。”
1994年10月至1998年6月,姚顺主教作为新铎曾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圣若翰大学攻读天主教礼仪学,获得礼仪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全国修院教授礼仪并担任修院灵修处主任,目前任全国天主教“一会一团”礼仪委员会副主任。
2006年,翁德光神父(左二)陪同玛利诺会时任副总会长Fr. Francis McGourn(右二)到访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当年的姚顺神父(左一)陪同当时的“一会一团”副主席刘柏年先生接待两位国际友人。
据姚主教回忆,记得1994年10月30日,我们20名神父及修士一起同机赴美留学。我们是经国家宗教局批准,由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正式派出赴美留学的一批学员。从那时起,我们就认识了美国玛利诺会负责中国教会留学生事务的林慈华神父和翁德光神父。他们两位神父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好且深刻的印象,因他们都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比如当时林慈华神父亲自把我们从中国送到美国,到美国后他又亲自为我们准备有关学习及生活用品。而我们在美国学习期间,翁德光神父又亲自担负起了照顾及服务我们的责任,可以说,翁神父对我们的照顾和服务是无微不至的,不仅在每个假期组织我们大家在玛利诺会总院团聚、避静,并细致周到地陪伴、服务我们大家,而且我们中的任何一位神父或修士有困难或有需要帮助的地方,他都会暂时放下其它事务,义不容辞地、热情地提供帮忙和服务,他最终成为了我们大家最好的朋友,相信我们大家永远不会忘记他,也会永远怀念他,愿天主赐予他天上永远的光荣和喜乐!
修院陶成:将健全的人格培育置于首位
北京教区神哲学院院长师惠敏神父是在1994年前往美国学习的。当时,翁德光神父刚担任“中国修院教师和陶成者项目”负责人。同时作为玛利诺会修生们的院长(1993—1999),翁神父在修道圣召陶成培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时翁神父创立的“整合年”项目("integration year" program)为修道人深入探索自身及传教圣召提供了绝佳机会。这些经验也影响及助力了“中国修院教师和陶成者项目”。每年在回玛利诺会参加假期聚会时,师神父不但有机会接触不同的年轻圣召,通过交谈及耳濡目染,也从翁神父上学到了他的一些宝贵培育经验。
翁神父(右)参加师惠敏神父的毕业典礼
师神父曾从1994至2000 在本笃会圣文森修院攻读神学与圣经硕士,后从2002至2010 在加州耶稣会圣加辣大学攻读圣经神学。“我与翁神父交往中,他总是不经意的提到圣召培育的话题,也经常认真耐心地分享他在培育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现在回想,翁神父当时的分享对我回国后在修院从事陶成培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引导性作用。特别深有感触的是,他将健全的人格培育置于首位,智力培育和灵修培育固然重要,但人格的成熟更为关键。特别感谢玛利诺会对大陆教会人才培养所作出的贡献,也继续为离开我们的翁神父祈祷!”师神父动情地回忆。
一位积极向上的师友
1994年12月至1999年7月在美国天主教大学先后攻读神学和宗教教育学双硕士学位,目前在上海教区负责浦东外侨牧灵工作,并在佘山修院教授伦理神学的方补课神父(方济各)回忆,老翁神父给我们很多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平易近人,性格率直,非常容易相处,也容易沟通交流。比如,无论谁有何需要,他都会立即回应,全力协助,尽量满足其合理诉求,他绝对不会推诿或搪塞。同时,老翁神父还是一位积极向上的师友,他总是积极地看问题,很少以消极否定的言辞来评论人或事,如他常常把“妙极了(Excellent), 绝妙至极/令人惊奇(wonderful)、太可爱了(adorable)、好极了(fantastic)、非常漂亮或棒极了(gorgeous)”等美好词汇常挂在嘴边,鼓励我们大家。当然,翁神父尊重我们每一位留学生,对谁都是笑脸相迎,其插科打诨的幽默常给大家带来欢声笑语。在我的记忆里,我给他的每一个邮件都会得到他第一时间热情回复。他对每人几乎都是这样热情好客、坦率真诚、充满同理心。
1998年12月31日在玛利诺总会院翁神父(右)与方补课神父一起迎新年
关于翁神父干脆利索的性格,2008年在美国天主教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在陕西天主教神学院执教的陈广前神父也有同感:“老翁神父回信息特别快,他收到电邮从来不会让人等到第二天。他一般都是一个小时内回复你的信息。”
因爱而尊重和接受中国传统饮食习惯
陈广前神父神父至今记得,老翁神父曾常玩笑地说,欧洲枢机、主教、神父吃香蕉喜欢用刀将香蕉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叉起来,一小块一小块地慢慢地品尝。我们很多美国人吃香蕉掰开就吃,没那么多讲究。赶紧吃,吃完赶紧去忙,去干活。估计,留学生和朋友们都还记得老翁神父这副风风火火的形象。
1996年年夏在玛利诺会总院避静后,翁神父(二排右一)和佳真妮修女 Sr. Janet Carroll(三排左一)陪伴大家合影。第一排从左至右:费白银神父(唐山教区、河北修院)、徐宏根神父(今苏州教区主教)、汤汉神父(今日荣休枢机)、蔡少光神父(梅州教区);陈广前神父(二排左二)、方补课神父(二排右三)【这张照片中,大家还能认出多少位昔日年轻清秀帅气的神父和活泼美丽的修女?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评论。】
翁神父与留学生一起包饺子
因为喜欢中国文化和照顾中国留学生而尊重和接受中国饮食传统,也被我们留学生所“同化”。一般欧美朋友喝汤都习惯用勺子,一勺勺地慢慢地喝,也不出声。在老翁神父与我们中国留学生单独聚餐时,他为照顾和接受我们,也被我们“同化”了。有时,他也如我们一样拿起大碗就喝汤。他说吃饱喝好就好,不必在意那么多外在的方式。有时,我们从华人超市买些猪蹄、鸡爪、猪肝等食物“解馋”,老翁神父会说,“在我吃之前别告诉我是吃的是什么东西。吃得开心就行。”
未完待续
下期故事:
●一双鞋的故事:细微不至的关爱及服务
●一个电须刀的故事:细心豪放的关爱
●每日接送我们去上语言课
●像家长般关爱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