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为爱服务的米睿哲神父


2022-11-28 15:43:42 作者:王继友 来源:信德网

2015年10月10日,西安外国语大学终身名誉教授、法国拿破仑荣誉勋章获得者,“中国好人” 米睿哲神父[1](Jean De MIRIBEL)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6岁。近四十年生活在西安的米神父成为在中国居住的年龄最大,连续居住时间最长的法国人。

米神父于1919年8月5日出生在法国首都巴黎一个传统的贵族天主教家庭。在六位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大。他的祖父若瑟(Joseph, 1831-1893) 曾担任法兰西少将和三军统帅。1870年法国被德国击败后,他以统帅头衔重新组建法国军队。祖父的军事功绩早已被写入法国的历史史记。他的父亲费尔南德(Fernand, 1879-1970) 继承父业从军,毕业于著名的巴黎综合工科学院。早年是一名炮兵,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侦察机飞行员。父亲对信仰的追求和虔诚,对事业的一丝不苟,对同事、邻里的友善,时刻影响着六个子女的成长。他的姑姑玛丽(Marie 1872-1975) ,年轻时就投入拯救贫穷、伤残儿童的服务,以职业护士的身份组织了一个社会援救中心,并开设一家养老机构,成为今天巴黎东郊的一家大型医院:圣十字西蒙。他的表姐伊丽莎白(Elisabeth 1915-2005) 以打出戴高乐将军1940年的伦敦宣言而闻名于天下。她在二战期间担任新闻记者,更立志成为修女,未果,最后成为一名法国著名外交家。

微信图片_20221128112001.jpg

妈妈和六位子女、最右边是童年时期的米神父

米氏在艺术之都巴黎长大,自幼受到父母谆谆的教诲,也受到良好的家庭和社会影响。他前半生的经历颇为曲折和坎坷。孩童时代的他重病缠身,经过父母的精心关爱,照料和祈祷,他恢复了昔日的健康,顽皮和好动。痊愈后的他,努力进取,充满少儿的天真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求学期间,先后在巴黎蒙田中学[2]和路易大帝中学[3]就读。1938年,退休后的父亲把家迁移到法国东南部格勒诺布尔市(Grenoble)。该城市历史悠久,法国大革命前为哆菲尔的首府,二战后建设成为法国重要的科教城市和经济中心。米氏就读于格勒诺布尔大学文史学院,直到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

最让米氏信得过的知己,当属妹妹伯尔纳德(Bernadette)。她一直陪伴长兄的成长,更是这位可爱的妹妹引领他走入未来奉献和修道的生活。幼年的伯尔纳德追求和探索信仰,她选择放弃继承父母的遗产,并加入了小姐妹友爱会。该会于1939年在撒哈拉沙漠成立,总会院设在罗马。姐妹们在人群中过着默观的生活,确切说效法耶稣在纳匝肋的工人生活。她们置身于工厂、农村,从事清洁及以手操作的服务,与贫穷的民众生活在一起。聪明、敏锐的伯尔纳德修女,要求自己对同会的姐妹们谦卑,刻苦,更特别爱护穷人。她勤奋好学,曾先后到过香港、黎巴嫩、叙利亚、阿富汗、埃及,最后来到以色列圣城耶路撒冷,在耶稣的出生地伯冷城度过了几十个春秋,服务于世界各地的朝圣者。晚年的她回到自己的会院。近日,庆贺102岁生日后,回到主的怀抱,她的葬礼在她的家乡隆重举行……

微信图片_20221128111949.jpg

和修女妹妹在乡下度假

1941年4月米硕士在勒哈弗尔军营入伍,后来又到丰特奈勒孔特军官学校就读。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作为军人,曾经被德军俘虏。很快获释后于1942年9月退伍。他选择回到自己的故居巴黎。在父母的大力支持和妹妹伯尔纳德的影响下,刚退伍的年轻的米硕士立志修道事主。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最终加入了修会(Mission de France)[4]。他在巴黎西郊的国家总神学院 : 伊西勒布林诺市 (Issy les Moulineaux) 开始四年的灵修、哲学和神学培训。在漫长的修道生活中,妹妹伯尔纳德一直陪伴着他,更是他奉献生活的同路人。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1946年4月6日米修士圆满结束了全部的学业、灵修培训课程,被祝圣为神父。

晋铎后的米神父回到巴黎十三区圣伊波利特(Saint Hippolyte) 堂区实习和锻炼,在此堂区任堂区副主任。米神父在这里既是神父,又是工人。他曾到法国东部比利牛斯山做过捕鱼的生意,后来又回到巴黎东郊的蒙特尔镇一家公司组装电视等。多年的铎职生活留给他和堂区许多美好的追忆,在十三区的每一个角落多留下了这位高大、慈祥和开朗的年青神父的足迹。他在那里日复一日地一边印刷贺年卡上的金边,一边谦恭聆听工人和社会底层民众倾诉对生活的希望,这样的经历曾深深打动过他。面对着生离死别的军人生活和流离失所家庭的痛苦,米神父投入时间和精力帮助贫穷人和弱者。他谦卑地欣赏以激情为导向、以性格力量为动力的生活。他的门总是敞开的,无论谁与他相遇,都是他的朋友,包括刚出狱的囚犯。所有与他相处的人在他身上看到一个依附于人类尊严和奉献精神为他人服务的司铎。1960年,米神父决定到海外省服务并在蒙特尔兼职电视装配工作。1961年初秋他被调回巴黎六区中心的黛桑圣母堂(Notre Dame des Champs)任堂区副主任,后来又被派往巴黎西郊的古尔布瓦(Courbevoie)堂区服务。先后在两个不同堂区的经历让米神父的铎职服务更充实和成熟。

为拓宽自己的视野,他选择周游世界,前往不同国家,学习不同语言,广泛接触并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信仰和生活情况。他特别喜欢语言、文学和历史,他更喜欢世界的远方,并决意到海外从事教育和文化交流事业。1964年,米神父离开法兰西共和国,首先到遥远的南美洲巴西任教五年。首先在首都圣保罗度过了三年,后又到亚马逊河口的贝伦市度过近两年。正是在巴西,他发现了穷苦贫民的信仰。他在医学生物实验室工作时对医学爱好之深,为后来到西安专研中医奠定了基础。1968年8月,米神父在经过巴拿马、美国和加拿大的长途巴士旅行后,终于从南美洲巴西回到了西欧法兰西。

1969年3月15日,米神父又辗转抵达亚洲中心,在香港一所大学任教七年。香港的语言环境,促使他一边教书,一边在新亚洲学校学习普通话和中国文化,更耐心地期待着能够踏上中国大陆的时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夕,1976年7月,米神父获邀请到北京、大连、青岛、上海等地方访问。按照中法文化交流协定,米神父作为来华工作专家,可以选择留在首都北京或上海工作。然而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大西北的古城西安。这样的抉择充分体现出他的智慧和作为历史学者的远见。古城西安的历史和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紧紧地吸引着这位来自法兰西共和国的史学家。从此他扎根西安,安身立命,和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师生、和西安的普通百姓工作生活在一起,直至96岁高龄方去,最后魂安西外,把自己近40年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这座古都。

微信图片_20221128112010.jpg



在西外校园

米神父非常喜欢中国,他把自己的心分配给两个首都:一半在花都巴黎,另一半在古都西安。在他的人生中,来往于他西安公寓的法国友人不胜枚举,甚至许多朋友有他家的钥匙。他在巴黎中心公寓更是他众多中国朋友们来法国的首选接待中心。他常常告诉在法国自己的亲人们:“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和中国人民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善良吸引了我,我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退休后,米神父决定留在中国,继续在西安国际关系大学学习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他还说:“中国人民十分热爱和平,他们从未发动过侵略战争,我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深感自豪和骄傲!”从那时起,他把自己融入这个东方文明的古都,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的第二年,米神父要求停止领工资,他只收法国政府给他的生活补贴。每年寒暑假期,他都会回到巴黎两三次,是他从欧洲给西外带来了第一台录音机和电视机。他还经常为西外法语系购买外语书籍和材料。米神父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非常慷慨,而他对自己却十分“吝啬”。他经常吃剩菜剩饭,把节约下来的钱捐给大西北山区的贫困人群。

米神父住在西安外国语大学的近60平方米公寓中。在这狭小的公寓中摆满了各种高低不同的书架,在书架上却堆满了各类中外书籍,有一些书籍是由米神父自己作为教授出版的。书架旁边有他自己的闹钟。他的公寓里还摆满了中国艺术和民间物品,许多都是学生和朋友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这些礼物对他来说具有特别的价值。他解释说:“我发现了中国人非凡的才华,这是我人生最好的机会!”

微信图片_20221128112014.jpg

米博士的笑容

1980年金秋十月,米神父邀请他的三位弟弟与其他朋友一起参加为期四周的中国文化之旅,带领亲朋好友们体验中国人的生活。参观北京的胡同,故宫、天坛、长城、十三陵,还有京城最著名的东堂、西堂、南堂和北堂。在西安,大家受到西外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并组织了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讲座……

1986年,他的论文在巴黎Jussieu进行答辩,这标志着在汉学家汪德迈 (Léon VANDERMEERSCH) 教授的指导下,他十年的工作得到认可。来自中国的两位教授亲自到场观礼。他的家人也都亲临答辩现场,尤其是他的高龄母亲,对这些与华人世界的相遇充满热情。

米神父特别热爱中国文化,他历时六年完成的 《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关于陕西和西安府的研究》专著,在法国出版后又译成中文出版,成为中国第一部研究明代西北地区断代地方史的学术著作。他还用法文发表了30多部研究中国文化的专著,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精要》《中国的智慧》,他还与汪德迈教授合著了《理解中国》等代表作。同时他也致力于中法两国在研究、教育和文化交流领域的合作。米神父还帮助了40多位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的师生,甚至在经济上更支持了西安的许多医生,使他们能够留在法国教书或工作。此外,他还将巴黎的公寓免费提供给中国学生和教师,但他也努力说服法国的卫生官员向学医的中国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大家都称他为“仁爱的教授”。

在中国度过近四十年里,米神父想在中国和法国这两个他喜欢说的伟大文化国家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他更希望自己的祖国知道如何更好地抓住这些机会。为表彰他对中法文化交流的杰出贡献,1994年5月5日,法国驻华大使方济各·普莱桑特(François PLAISANT)代表总统希拉克授予他法国最高等级荣誉勋章——拿破仑勋章,米神父却将其捐赠给西安外国语大学作为永久收藏。随后,西安外国语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称号,并于1997年6月18日获得中国永久居留许可,成为陕西省第一位获得中国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专家。

微信图片_20221128112006.jpg

获得拿破伦勋章

2010年9月,我曾陪同法国教育文化协会代表团到访北京、西安和上海。在西安停留期间,米神父亲身来酒店看望大家,并和我们分享他在西安生活的点滴和喜乐! 我们一见如故,于是相互的了解也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了好朋友。我每年途经西安,都会约他吃西安的饺子宴,羊肉泡馍……我喜欢和欣赏他的中国情结,他的以身作则更令我羡慕不已。另外,他神贫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也非常令我敬佩。他住在一个小公寓里,他吃得不多。他总是穿着一样的衣服,从不买新衣服。他喜欢与人建立坦率的关系,他欣赏那些真诚正直的人。他更试图尽可能地帮助有困难的人:那些想在法国学习以便在回国后为中国服务的学生,而不是那些想移民的学生。他们有医生朋友免费治疗穷人。他总是冷静而温柔,欢迎和接纳所有人,倾听他们并给他们建议和鼓励,从不表现出任何教授或神职的优越感。他从来不谈论他的理念和宗教,也没有试图让人皈依,却以交友的方式见证自己的服务和信仰。在他的启发下,我也试着成立了华人接待中心,特别为那些来法留学的中国学生无偿服务。米神父因“为爱服务”的精神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微信图片_20221128111956.jpg

修女妹妹(左)到访西安

2014年法国驻华大使白林女士专程拜访并对他一生为教育事业的奉献和取得的成绩做出高度评价。大使这样赞赏说:“米睿哲是一位有虔诚信仰的工人神父,扎根于西安,他不但捐献了自己的肉体,还把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在古都。”同年,米神父被评为“陕西好人”。紧接着米神父又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的荣誉称号。西安外国语大学在雁塔校区竖立了一座让·德·米里拜尔纪念碑,让在校师生们永远记住这位可敬的法国老人。

未命名.jpg

西安外国语大学雁塔校区内的“耕耘友谊”纪念碑

天主教西安教区隆重为这位值得尊重的洋神父举行了殡葬礼仪,他的骨灰安葬在西安教区的墓地,以激励大家效法这位老神父的芳表。

西安教区神职陵园内的让·德·米里拜尔(米睿哲)神父墓碑

(本文部分资料、图片引自邓志辉、王军哲合编《一个法国老人的中国故事——法籍专家让·德·米里拜尔》,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

注释:

[1] 音译的中文名字让·德·米里拜尔。2016年4月16日,中央电视合教育频道(CCTV- 10) 讲述栏目以《法国老人的中国情缘》为题, 播出西外法籍专家让·德·米里拜尔教授的专题片。该节目以洋教授生前学生和好友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他在中国、在西外40年的生活点滴。邓志辉、王军哲合编《一个法国老人的中国故事——法籍专家让·德·米里拜尔》,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197页。原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为这本书题词: “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中国人,彰显了人文交流的独特魅力和巨大能量”。他自选的中文名字是米睿哲,此文简称他为米神父。

[2] 法国著名的公立中学,它位于巴黎第六区, 靠近卢森堡公园,成立于1880年。

[3] 该学府位于巴黎五区-拉丁区中心。它设在原十六世纪耶稣会执掌的克莱蒙中学的建筑群中间,周围环绕着法兰西学院、索邦大学、先贤祠等著名建筑物。同邻校亨利四世中学一样,这所高中以其出色的教学质量和最优秀的学生而闻名。

[4] Missio galliae成立于1941年。1954年,教宗比约十二将该会晋升为地方自治团体,这个特别团体类似独立教区,该会的主教定居在庞迪尼(Pontiny)-约纳修道院。在那里祝圣的神父都隶属于该会的成员,他们被自己的主教派遣外出。从1954年成立到2002年该会省重组,教区隶属于桑斯省Sens-Auxerre。自2015年3月5日起,该会的主教是MGR Hervé GIRAUD,他也是这一教区的总主教。2015 年11 月28日在他的故居巴黎十三区圣伊波利特( Saint Hippolyte)教堂由 MGR GIRAUD总主教主持隆重的感恩祭,纪念这位“中国好人” 米睿哲神父。受米神父侄儿路易(Louis)特邀,我也亲自参加这场难以忘怀的祭奠仪式。

本文标题:为爱服务的米睿哲神父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