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新教宗方济各与阿根廷天主教会的成长
2013-03-20 10:58:04 作者:严永晃 来源:信德网
3月13日,梵蒂冈教廷选出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总教区贝尔格里奥枢机主教(Cardinal Jorge Mario Bergolio)为第266任教宗,取名方济各(Pope Francis),这毫无疑问是全球最关切的大事之一。全球12亿天主教徒无不欢欣鼓舞,喜迎新牧人。阿根廷全国人民更纷纷涌上街头巷尾,载歌载舞,热烈庆祝。但是也有极少数人质疑新教宗在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初期阿根廷军政府时代,与独裁政府妥协,甚至导致两位神职人员牺牲的事件,对于他当选教宗不以为然。
有关新教宗方济各的生平事迹以及就任教宗后的言行,各种媒体的报道已经成篇累牍,笔者无意续貂;本文仅简介阿根廷天主教的,特别是和政府关系部分的历史,以及近年来的快速成长,提供读者们参考并请指教。
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和巴西接壤,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不含马尔维纳斯群岛和阿国主张的南极领土,约为台湾的77倍),在拉美仅次于巴西。2012年底统计的人口为4,128万人(仅比台湾多80%),堪称地广人稀。其中白人(多属意大利和西班牙后裔)和印欧混血种人占95%,余为原住民印地安人。
阿根廷在16世纪以前居住着印第安人。1527年,西班牙探险家塞瓦斯蒂安·卡沃托率领一支远征队到达南美大陆后,从一个宽阔的河口溯流而上,深入到内地,将这条河命名为拉普拉塔河,把这一地区称为拉普拉塔区,1535年,西班牙在拉普拉塔建立殖民据点。1776年,西班牙设立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首府的拉普拉塔总督区,后来又将拉普拉塔区改为省。1810年,阿根廷爆发了著名的五月革命。1812年,阿根廷人民在民族英雄圣马丁(Juan De San Martin)的领导下,开展了反对西班牙殖民军的大规模武装斗争,终于在1816年7月9日宣告独立。1853年制定第一部宪法,建立了联邦共和国,并将国名正式定为阿根廷。
天主教的信仰随着西班牙人进入阿根廷,并一如在其他中南美洲地区,主导着当地人的思维和生活。但在阿根廷独立之后,教会和政府之间就常闹矛盾了,主要因为西班牙是欧洲极少数没有“宗教革命”的国家之一,对天主教信仰和梵蒂冈教廷都高度忠诚,梵蒂冈教廷投桃报李,对阿根廷的革命活动严词谴责,因而大大得罪了革命人士,等独立者上台之后,觉得教会的干扰太多,就有了隔阂。
不过,毕竟天主教是当时几乎全国民众的信仰,在阿根廷1853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里,还是独尊天主教为国教,政府每年拨款给教会予以财政支持。但是到了1880年,双方又为了政府要插手任命教会的管理阶层(也就是主教),推动世俗教育以及放宽对于婚姻的规定等三大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最终导致阿根廷与教廷中断外交关系达20年之久,至1900年政府允许公立学校实施宗教教育后,才恢复关系。
1955年,庇隆总统领导的第一次政变后, 军政府主张离婚和娼妓合法化,加强宗教教育管理;教会则谴责军政府枉顾人权,经济政策不公平扩大贫富差距,以及政权不依法更替等,双方又起冲突,到1966年达成协议(Concordat),教会收回人事(主教)任命权,政府不再插手教会管理。
1973年,阿根廷曾经恢复民主政权,但为时短暂,1977年二次政变后,独裁政权变本加厉,为清剿左翼人士,持续而更残酷地侵犯人权,世人称之为脏乱战争时期(Dirty War Period)。教会在这段期间,明显分裂成两派,一部分主教为清除左倾分子鼓掌喝彩,其他主教为人权受到严重侵犯而痛心疾首严词谴责。而这种分裂后的阴影,竟在教会内延续20余年(也是今日少数人纠缠教宗方济各当年的责任的原因)。
到1983年,阿方辛(Raul Alfonsin)民选政府上台才恢复宪制,大力推进民主化进程。但民主社会特有的问题——离婚、重婚、未婚生子等等,又让政府和教会严重对立。Carlos Menem总统虽然因支持教会在反堕胎方面的立场,而受到已故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赞扬,但他执政时期的经济民生一塌糊涂,饱受阿国天主教会的指责。
2003年,Nestor Kirchner总统上台,初期双方还能和睦相处, 没过多久就为了性教育、避孕、堕胎等问题争执不休了。2007年他的夫人克里斯蒂娜赢得选举,接替丈夫担任总统,因为公开支持同性结婚及接纳左倾分子的政治主张,以至于和教会关系更为紧张。2010年7月,在克里斯蒂娜总统的催促下,国会立法通过允许同性结婚,更引起天主教联合同属基督教(新教)各教派同声谴责,时任首都总教区的总主教贝尔格里奥枢机、也就是当今教宗方济各,致函国会议员严辞反对;这一次主教团一反过去的分裂,团结一心,齐声要求教友反对那些支持上述法案的政治人物。克里斯蒂娜总统则指责教会的行动是中世纪的思维,拒绝出席已经被视为纪念独立的传统活动之一的由贝尔格里奥枢机主持的弥撒,并扬言要严惩在1983年以前支持独裁政权的神职人员,威胁要取消对教会学校的财政支持,双方关系几乎降到冰点(不过,在贝尔格里奥枢机主教成为教宗方济各之后,克里斯蒂娜总统急忙地前往梵蒂冈教廷晋见教宗方济各,教廷特别发布新闻说双方相见甚欢……)。
尽管与政府的关系持续紧张,但阿根廷教会却持续成长。目前阿根廷全国划分为8个教省,69个教区,据教廷2012年发布的统计,在2011年底,阿根廷全国有神父5,648人(其中教区神父3,577位,修会神父2,071人),终身执士626位,修士3,385位,修女9,070人;堂口2,642处,教友人数为3,79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4,128万人)的92%;相比2005年底的一组数据:教友3,448万人,占总人口(3,863万人)89.2%,成长确实惊人(尽管发布统计的机构不同,可能没有相比性)。
诚然,自二战以来,世界环境和人性思维的变化日益加大,纯靠(基督)信仰的力量已经无法约束,特别是在性、避孕、离婚、再婚、未婚生育、同性婚姻等方面的变化,政府(和政治人物)总是迎合民心, 而教会为了捍卫信仰,不得不挺身而出与政府争议,确实有他们的难处。
教会在捍卫信仰时,重点应该是“提醒”政府和民众有关信仰的精髓,并以宽容的态度,接纳那些在婚姻上不尽符合传统教会规定的信徒。
新教宗方济各1936年出生,1958年大学毕业(化工本科)后进入耶稣会修院,1969年祝圣为神父,1973获选耶稣会阿根廷省会长任期6年,1980年起担任San Miguel教区Patriarca San Jose堂区本堂,兼任San Miguel大修院院长并教授神哲学;1986年去德国完成博士学位,后回国在El Salvador大学教授神哲学,1992年获已故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擢升为Auca教区辅理主教;1997年成为该教区助理主教,2001年晋升为枢机主教,堪称长期在福传工作的第一线,对于信众在信仰、婚姻、生活和思维上变化的体认,比起在梵蒂冈教廷任职的枢机主教应该更为深刻,由他来出任教宗的职务,应该更能够贴近人心,带领天主教会走更高更远的路。
祝愿上主的恩宠时时引导教宗方济各,使全球教会持续成长, 并眷顾阿根廷,使教会和政府和谐相处, 共同提升全民的幸福。
(发自美国加州喜瑞都市)
有关新教宗方济各的生平事迹以及就任教宗后的言行,各种媒体的报道已经成篇累牍,笔者无意续貂;本文仅简介阿根廷天主教的,特别是和政府关系部分的历史,以及近年来的快速成长,提供读者们参考并请指教。
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和巴西接壤,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不含马尔维纳斯群岛和阿国主张的南极领土,约为台湾的77倍),在拉美仅次于巴西。2012年底统计的人口为4,128万人(仅比台湾多80%),堪称地广人稀。其中白人(多属意大利和西班牙后裔)和印欧混血种人占95%,余为原住民印地安人。
阿根廷在16世纪以前居住着印第安人。1527年,西班牙探险家塞瓦斯蒂安·卡沃托率领一支远征队到达南美大陆后,从一个宽阔的河口溯流而上,深入到内地,将这条河命名为拉普拉塔河,把这一地区称为拉普拉塔区,1535年,西班牙在拉普拉塔建立殖民据点。1776年,西班牙设立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首府的拉普拉塔总督区,后来又将拉普拉塔区改为省。1810年,阿根廷爆发了著名的五月革命。1812年,阿根廷人民在民族英雄圣马丁(Juan De San Martin)的领导下,开展了反对西班牙殖民军的大规模武装斗争,终于在1816年7月9日宣告独立。1853年制定第一部宪法,建立了联邦共和国,并将国名正式定为阿根廷。
天主教的信仰随着西班牙人进入阿根廷,并一如在其他中南美洲地区,主导着当地人的思维和生活。但在阿根廷独立之后,教会和政府之间就常闹矛盾了,主要因为西班牙是欧洲极少数没有“宗教革命”的国家之一,对天主教信仰和梵蒂冈教廷都高度忠诚,梵蒂冈教廷投桃报李,对阿根廷的革命活动严词谴责,因而大大得罪了革命人士,等独立者上台之后,觉得教会的干扰太多,就有了隔阂。
不过,毕竟天主教是当时几乎全国民众的信仰,在阿根廷1853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里,还是独尊天主教为国教,政府每年拨款给教会予以财政支持。但是到了1880年,双方又为了政府要插手任命教会的管理阶层(也就是主教),推动世俗教育以及放宽对于婚姻的规定等三大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最终导致阿根廷与教廷中断外交关系达20年之久,至1900年政府允许公立学校实施宗教教育后,才恢复关系。
1955年,庇隆总统领导的第一次政变后, 军政府主张离婚和娼妓合法化,加强宗教教育管理;教会则谴责军政府枉顾人权,经济政策不公平扩大贫富差距,以及政权不依法更替等,双方又起冲突,到1966年达成协议(Concordat),教会收回人事(主教)任命权,政府不再插手教会管理。
1973年,阿根廷曾经恢复民主政权,但为时短暂,1977年二次政变后,独裁政权变本加厉,为清剿左翼人士,持续而更残酷地侵犯人权,世人称之为脏乱战争时期(Dirty War Period)。教会在这段期间,明显分裂成两派,一部分主教为清除左倾分子鼓掌喝彩,其他主教为人权受到严重侵犯而痛心疾首严词谴责。而这种分裂后的阴影,竟在教会内延续20余年(也是今日少数人纠缠教宗方济各当年的责任的原因)。
到1983年,阿方辛(Raul Alfonsin)民选政府上台才恢复宪制,大力推进民主化进程。但民主社会特有的问题——离婚、重婚、未婚生子等等,又让政府和教会严重对立。Carlos Menem总统虽然因支持教会在反堕胎方面的立场,而受到已故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赞扬,但他执政时期的经济民生一塌糊涂,饱受阿国天主教会的指责。
2003年,Nestor Kirchner总统上台,初期双方还能和睦相处, 没过多久就为了性教育、避孕、堕胎等问题争执不休了。2007年他的夫人克里斯蒂娜赢得选举,接替丈夫担任总统,因为公开支持同性结婚及接纳左倾分子的政治主张,以至于和教会关系更为紧张。2010年7月,在克里斯蒂娜总统的催促下,国会立法通过允许同性结婚,更引起天主教联合同属基督教(新教)各教派同声谴责,时任首都总教区的总主教贝尔格里奥枢机、也就是当今教宗方济各,致函国会议员严辞反对;这一次主教团一反过去的分裂,团结一心,齐声要求教友反对那些支持上述法案的政治人物。克里斯蒂娜总统则指责教会的行动是中世纪的思维,拒绝出席已经被视为纪念独立的传统活动之一的由贝尔格里奥枢机主持的弥撒,并扬言要严惩在1983年以前支持独裁政权的神职人员,威胁要取消对教会学校的财政支持,双方关系几乎降到冰点(不过,在贝尔格里奥枢机主教成为教宗方济各之后,克里斯蒂娜总统急忙地前往梵蒂冈教廷晋见教宗方济各,教廷特别发布新闻说双方相见甚欢……)。
尽管与政府的关系持续紧张,但阿根廷教会却持续成长。目前阿根廷全国划分为8个教省,69个教区,据教廷2012年发布的统计,在2011年底,阿根廷全国有神父5,648人(其中教区神父3,577位,修会神父2,071人),终身执士626位,修士3,385位,修女9,070人;堂口2,642处,教友人数为3,79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4,128万人)的92%;相比2005年底的一组数据:教友3,448万人,占总人口(3,863万人)89.2%,成长确实惊人(尽管发布统计的机构不同,可能没有相比性)。
诚然,自二战以来,世界环境和人性思维的变化日益加大,纯靠(基督)信仰的力量已经无法约束,特别是在性、避孕、离婚、再婚、未婚生育、同性婚姻等方面的变化,政府(和政治人物)总是迎合民心, 而教会为了捍卫信仰,不得不挺身而出与政府争议,确实有他们的难处。
教会在捍卫信仰时,重点应该是“提醒”政府和民众有关信仰的精髓,并以宽容的态度,接纳那些在婚姻上不尽符合传统教会规定的信徒。
新教宗方济各1936年出生,1958年大学毕业(化工本科)后进入耶稣会修院,1969年祝圣为神父,1973获选耶稣会阿根廷省会长任期6年,1980年起担任San Miguel教区Patriarca San Jose堂区本堂,兼任San Miguel大修院院长并教授神哲学;1986年去德国完成博士学位,后回国在El Salvador大学教授神哲学,1992年获已故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擢升为Auca教区辅理主教;1997年成为该教区助理主教,2001年晋升为枢机主教,堪称长期在福传工作的第一线,对于信众在信仰、婚姻、生活和思维上变化的体认,比起在梵蒂冈教廷任职的枢机主教应该更为深刻,由他来出任教宗的职务,应该更能够贴近人心,带领天主教会走更高更远的路。
祝愿上主的恩宠时时引导教宗方济各,使全球教会持续成长, 并眷顾阿根廷,使教会和政府和谐相处, 共同提升全民的幸福。
(发自美国加州喜瑞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