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禹里之行


2008-10-28 16:28:04 作者:李海燕 来源:信德网

    突发的5.12特大地震使北川很多家园被损毁,堰塞湖的泛滥更是使其雪上加霜。禹里乡便是遭受了地震和洪水双重严重灾害的地区之一。禹里乡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中部,人口基本上都是羌族人,西与坝底羌族藏族乡相邻,北邻小坝和开坪两乡,南与擂鼓镇相连,西南与安县茶坪乡相接。禹里乡也是大禹的出生地,这里保存着很多关于大禹的遗迹。
    进德公益9月17日援助禹里的一批过冬棉被,在经过17个小时的绕路运送后到达了禹里乡的望江村,但由于前往禹里的道路艰难,进德驻蓉办第一次回访被迫中途返回。对过冬棉被发放情况的回访和对禹里乡的进一步考察便成为了进德驻蓉办的心愿。经过多方探路得知从都江堰到汶川县再到禹里是唯一一条可行的路。


老乡徒步背重建的建材

    10月23日,进德驻蓉办再次整装待发,并有上海交大的颜世富博士和上海慧圣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的刘佳佳结伴而行。车辆行驶到汶川的漩口就开始堵车,由于昨夜的大雨又造成道路塌方,一字排开的车辆长达50公里,一堵就是7个小时,所有的行人除了在车上睡觉外就是默默的承受这种无奈。好在车外阳光明媚,秀丽的青山虽有一道道黄色的滑坡,但依然美丽怡人。下午5点多塌方的道路被抢通,我们似乎看到了光明,又开始谈笑起来。
    车辆断续行驶,天渐渐黑了下来,到茂县区域时已行驶进入了蜿蜒的山路,车外又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雾越来越大。当车辆行驶到海拔1500米高的山顶时,前方的路只能看清一米左右。司机是一位很熟悉当地山路的老手,双手紧握方向盘小心翼翼地向前行驶,生怕有半点差错。我们刚刚豁亮的心又渐渐紧缩起来,都有点儿透不过气来。
    到达望江村口已是凌晨0点左右,已经有两位老乡打着手电在路口接应,我们随着老乡又徒步了三公里泥泞的山路才到了老乡家。他的家在半山腰,屋顶用很多木头柱子支撑着,屋子四周只有一米多高的半截墙壁,还是用地震后捡回的砖砌成的。屋顶吊着的几挂金黄玉米告诉我们老乡还有粮食吃。屋子正中一盆火红的炭火使这个能避雨而不能遮风的家变的温暖,缺了很大一角的桌子上摆放着热腾腾的小鸡炖萝卜和白白的米饭,瞬间驱散了我们路途的疲劳和倦意。


与望江村的老乡围炉交谈

    尽管是凌晨一点多了,大家还是围着暖烘烘的火盆聊了起来,聊的话题集中在进德送来的过冬被子,当问到老乡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他们都说最发愁的是门前的这条山路不能通车,成了他们灾后重建的拦路虎,重建的专、水泥和建材都要人工往山上背,一天只能背四、五趟。修通这条路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外边噼里啪啦的雨点敲打着帐篷,风不时地发出呼呼的叫声,虽然躺在暖暖的被窝里,想着一天的经历我却难以入睡。


学生抱着暖洋洋的棉被

    虽然只有凌晨短短4个小时的休息,我们还是觉得精神倍加,24日8点,我们驱车到了禹里乡,同行的人提议在路边的帐篷小饭店吃一碗米粉,两位农村老板立即在用三块砖头支起的锅上忙乎起来。之后,我们来到了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校早已为棉被发放仪式做好了准备,仪式是和上海交大新加坡研究生院谢福泉捐助仪式同时举行的。学校打破了往日的寂静,孩子们异常的兴奋,抱着暖洋洋的棉被蹦啊跳啊。民族学校的李校长眼含着热泪说,全校老师的家全被堰塞湖淹了,到现在他们还没有过冬的棉衣……在棉被发放的同时,我们在王丕芳乡长的陪同下又对村卫生院和其他的地方进行了考擦,并和几位村长进行了交谈。


粉红色的棉被和青春洋溢的学生

    离开禹里时,学校的老师和老乡都前来送行。车子驶向了离开禹里的路上,我的思绪万千,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纯朴善良的老乡、避雨不遮风的家、阻挡他们灾后重建的那条山路、老师和孩子的期待……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回荡。心中默默祝福他们早日重建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

 

本文标题:禹里之行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