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堂发行钱币
2007-10-06 10:06:46 来源:信德报(315期)
献县张家庄总堂,是天主教原直隶东南教区的首府。该堂位于河北省献县城东1公里处的大张庄村内,占地400余亩,始建于1861年。
1856年5月30日,在罗马教宗比约九世授意下,上海教区派教士郎怀仁、薛孔照二人潜入冀东南地区进行宗教活动。郎怀仁等先后在威县赵家庄、献县陵上寺等地区建立教堂,发展教徒。从1861年4月至7月.徐听波等教士在张家庄盖起25间房,使教堂初具规模。1860年白莲教起义军先后占领了赵家庄教堂四次,1861年主教郎怀仁率众教士及修院的修生弃赵家庄教堂,逃至献县张家庄长期住下。
这里着重介绍与钱票有关的“崇德堂”账房和印书馆。
1868年,在天津设置了总堂驻津办事处,名为“圣沙勿略院”,即后来的“祟德堂”账房,并着手建造了一些用于出租的房产。“崇德堂”的职能是:管理经费。主要的任务是与天津、上海等各大商业贸易口岸通汇银钱,搞工商业投资。
1870年天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即火烧望海楼事件。在这次事件中,刚刚建立不久的“祟德堂”账房亦被群众捣毁。事件发生后,张家庄总堂和驻天津的法国教会共得白银12万两。1870年11月,主教鄂尔壁从中拿出l万两,在天津法租界内买下11.925亩的房地产用来出租,每年坐收租金1100两。1871年4月,他又在天津法租界买了21.25亩的地产,重新修盖了总堂驻津办事处和新账房。教士们说:“这个新账房因着地势好,为由欧洲来的轮船实在方便,因而为我们很适用。”到1873年,办事处的房舍开始出租,年收租金约600两。献县张家庄总堂的日常费用都是由“祟德堂”账房的经营收入供给。
献县印书馆,是天主教献县教区为了就地满足教友、教会学生和传教员的诵经和学习,以及研究教理、教义和教会历史的需要,于1874年在张庄总堂内建立的印书房———胜世堂。印书房对外通常称之为献县天主堂印书馆。印书房由法国溥若思修土具体负责。溥若思对中国汉字比较精通。他用了20年的时间,研制汉字字模。先采取木版刻汉字,再用木字制作字模,然后浇铸铅字的办法,先后制版汉文铅字4万个,成功地克服了汉字字形复杂,外国人不便制造铅字的困难。起初,印刷机以人力做动力,总堂建立发电房之后,开始用电力。由于献县印书馆出版的神学和其他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所以献县印书馆在中外宗教界、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被认为是仅次于香港纳肋静院活版,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书馆和北京遣使会印字馆的天主教在华的主要出版印刷机构。献县印书馆于l 944年4月l 5日停业。
1945年6月28日,八路军派人到张家总堂洽购铅印机,教会耶稣会长尚建勋代表总堂不取分文,捐助八路军铅印机三架(大二小一)铸字铲一架,铅字一部。1945年8月20日,冀中行暑裕民工厂向张庄总堂借用公学院内平房一排、东大院楼房一座和发动机一架,裁纸刀一架,用自备小型印刷机印制边区纸币和粮票。1946年11月工厂将所借房物退还总堂。1946年1月,张庄总堂将部分机器物品包括印书馆剩余铅字和纸张折价变卖,以偿还欠债款,保留了油印机。
1938年,因日军侵华造成献县与天津交通断绝,张庄总堂无法向天津祟德堂帐房领取经费,遂使用石印机印制“献县天主堂印书馆”壹圆钱票,以维持日用经费。该钱票上印有“县政府备案、祥钰银号代兑”,“维持工薪临时兑换券”字样,盖有“胜世堂”、“印书馆”印章,见有A、B字轨两个版本,A字轨版式右下为红色外文签名,B字轨为蓝色签名,背面为教堂景。由于献县教堂拥有大量房地产,有较好的信誉,故该票流通较畅。1939年10月19日伪财政部公布《取缔私票流通办法》后回收,回收较彻底。
摘自《深圳金融》深圳钱币2005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