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望保禄一世当选42周年:梵二大公会议的见证对今日的重大意义
2020-08-28 11:06:45 来源:梵蒂冈新闻网
若望保禄一世1978年8月26日当选
(梵蒂冈新闻网)1978年8月26日,威尼斯的宗主教卢恰尼(Albino Luciani)当选教宗,依循龙卡利(若望廿三世)和蒙蒂尼(保禄六世)两位教宗的名号,取名若望保禄一世。42年前的那个晚上,这位温和谦逊的牧人微笑着出现在圣伯多禄大殿的中央阳台上,那时却没人料到他竟是教会历史上任期最短的伯多禄继承人。
卢恰尼教宗当选时,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正处在遭受攻击和批评的硝烟中。他此前以主教的身份出席了这届大公会议,并向自己教区的信友们解释他在会议中的见闻。在纪念卢恰尼教宗当选42年之际,重温他在出席大公会议期间的书信,对今天的教会仍具有重大意义。
在梵二大公会议准备阶段,维托里奥威尼托(Vittorio Veneto)主教卢恰尼祈愿大公会议指明在复活的主的教诲中所固有的“基督徒的乐观主义”,对抗相对文化“悲观主义的传播”,同时谴责那种忽略“信仰本质”的思维。
卢恰尼主教在大公会议上从未发言,却一页一页地做着笔记,然后深入探讨许多神学家的思想。他经常给教区的信友们写信,告诉他们大公会议的结果,以惯常的教导和要理讲授的方式解释棘手的问题,同时避免过于简化。他立即意识到圣神在会议中的临在,在祂的帮助下,大公会议阻止了谬误和教义上的偏离。
卢恰尼主教也很重视普世教会的经验,他在1963年10月14日的传教节牧函中告诉教区的信友们,他在来自世界各地的主教们身上接触到传教使命。“在大公会议厅,我只要抬眼注视面前的阶梯座位,就会看到传教士主教们的胡须、非洲主教们的黑色面容,以及亚洲主教们突起的颧骨。我只要与他们交谈几句,那些我们根本不曾想过的愿景和需求便出现在我们面前”。
大公会议第一期会议结束后,卢恰尼主教把他的“同桌”友人,非洲坦桑尼亚坦噶尼喀(Tanganika)地区卡雷玛(Karema)教区主教姆萨基拉(Charles Msakila)带回家乡,让他在那里小住数日。卢恰尼主教这样做不仅是一项关怀举动,也是让自己的教区感受到教会普世性的幅度。
在卢恰尼主教的笔下,记录了他对大公会议几个关键问题的看法。首先是礼仪问题。他这样写道,在关于弥撒的重大问题上,能向信友们提供哪些帮助,使他们从中获取最大的效果呢?首先,这帮助应源自《圣经》,即天主圣言。圣言能非凡地营造正确和热诚的宗教气氛。其次,应使用当地语言。
第三,应简化弥撒礼仪。有些礼仪在漫长的世纪中架床叠屋,其它的不为今日子民所了解,另有一些则需要作出复杂的解释才能被了解。但有人在大公会议上说,礼仪不是应被谈论和解释的事,因为它本身就是解释。无论如何,我们不应把不必要的困难强加给信友们。第四,应推动和便于信友们参与弥撒。
宗教自由是梵二大公会议面对的最微妙和复杂的主题之一。卢恰尼主教当时这样解释道,“我们都同意只有一个真正的宗教,然而也存在其它正确和需要说明的事物。换言之,那些不信奉天主教的人有权利出于多种原因宣认自己的宗教……。至于真理,尤其是宗教真理,我们不能关闭在室内和阅读几本书就能寻获它,而应与别人交谈和交换意见”。
卢恰尼主教写道:“宗教信仰的选择该当是自由的,越是自由且信服,人就越能接受它,感到自己受到尊敬。这便是天生的权利。我们说,没有一项权利不付出义务。非天主教徒有权利信奉他们的宗教,我有义务尊重他们的权利,无论我是个人,还是司铎、主教或国家,都应如此。”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卢恰尼主教作为大公会议神长的话语对于我们与其它宗教信徒的关系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他写道:“有些主教担心:那么,如果明日佛教徒来到罗马宣道,来改变意大利的信仰;或在罗马有4千名穆斯林,他们有权利建造一所清真寺,那该怎么办?没得说:让他们去做。如果你们希望自己的子女不成为佛教徒或穆斯林,就应更好地讲授要理,让他们真正信服自己的天主教信仰。”